久坐誘發16種消化病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8-14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胰腺炎、十二指腸潰瘍發病風險增加61%、47%、41%
《生命時報》 2024-07-12 第1815期 第1版
一天中你有多長時間在坐著?2023年,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居民累計靜坐時間達8.8小時/天。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天的清醒時間里,一半以上都在坐著。久坐帶來的傷害無形又“致命”,肥胖、慢病、抑郁甚至患癌等風險都會驟增。我國學者近日發布研究,又給久坐添了一條新罪證——增加16種消化系統疾病的風險。
久坐得病,活動防病
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超百萬人的數據展開分析,以休閑時看屏幕時間作為久坐指標,以休閑時中高強度運動作為體力活動指標。結果發現,久坐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61%)、慢性胰腺炎(47%)、十二指腸潰瘍(41%)、急性胰腺炎(39%)、膽管炎(36%)、膽結石(32%)、膽囊炎(31%)、食管反流(28%)、胃潰瘍(26%)、憩室病(26%)、腸易激綜合征(24%)、酒精性肝病(24%)、慢性胃炎(23%)、克羅恩病(18%)、潰瘍性結腸炎(18%)、急性闌尾炎(9%)16種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則與胃食管反流、胃潰瘍、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膽囊炎、膽石癥、急性和慢性胰腺炎8種消化系統疾病風險降低有關。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朱海杭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天中除了睡覺以外的清醒時間,不論是坐著還是躺著,只要每天累計超過8小時、一周內超過5天,或連續靜坐2小時不動彈,就屬于“久坐”。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200多萬人因久坐死亡,近70%的疾病由久坐引起;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曾對33萬人進行12年隨訪發現,過早死亡病例中,久坐不動者占23%。日前,世衛組織在《柳葉刀》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全球約1/3成年人因上班、開車和使用電子屏幕而久坐,導致身體活動嚴重不足。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劉大銘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經常有年輕患者因胃腸道不適前來就診,特別是白領一族,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天,除了接水、吃飯,幾乎都不離開座位活動,還經常點外賣、喝冷飲。前不久,張女士就因頻繁胃痛到我院就診,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問診時她說,自己平時開車上下班,到了單位就進入工作狀態,一上午可能忙得不會去趟廁所,只有午休時會下樓吃個飯,飯后馬上又回到座位上,感覺整個下午食物都像堵在胃里下不去。”
作為消化系統疾病的一大元兇,久坐會導致胃腸蠕動減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減少,出現食欲不振等癥狀,加重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問題。“由于耗能少,久坐人群不僅容易出現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頸椎病、便秘、痔瘡等問題,還會讓腫瘤發生風險增加,甚至導致過早死亡。”朱海杭補充道。
肝臟、胰腺、十二指腸容易“坐”出病來
此次新研究發現,在久坐可能導致的16種消化系統疾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61%)、慢性胰腺炎(47%)和十二指腸潰瘍(41%)的發病風險最高。劉大銘表示,研究結果與臨床情況基本相符,患者多為互聯網從業人員、辦公室職員、會計、編輯、教師等。
肝臟“變胖”。肝臟是人體重要代謝器官,一日三餐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后,一部分用于供能,多余的則被運往肝臟,以肝糖原的形式儲存起來。肝臟雖然大,但儲存能力有限,如果肝糖原的庫存超額,就只能把它加工成脂肪,堆積起來,等待日后派上用場。正常情況下,肝臟含脂量為3%~5%。如果進食過多、運動不足,脂肪“只進不出”,肝臟便會越長越胖,形成脂肪肝。
胰腺受累。久坐的人容易發胖,導致腹壓升高,壓迫胰腺,令胰液排出不暢,胰腺可能因此發生慢性損傷。另外,如果久坐者喜歡吃高脂食物,食物中的脂質在消化分解過程中會產生過多游離脂肪酸,對胰腺造成直接傷害,甚至誘發急性胰腺炎。
破壞十二指腸。十二指腸是小腸最開始的一段,因長度約12個手指寬而得名。人長時間坐著不動時,由于食物在胃腸道中停留時間延長,胃酸分泌過多過久,就會刺激胃和十二指腸黏膜,誘發消化道潰瘍。患者會出現上腹疼痛不適,主要表現為鈍痛、灼痛、脹痛,呈慢性、周期性發作。
朱海杭表示,久坐除了傷害肝、胰腺、十二指腸,還會引發和加重其他病情。比如,久坐會減慢胃排空,引發上腹脹痛、早飽、食欲減退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久坐時,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胃內容物會向食管倒流,引起泛酸、燒心、胸痛等不適。胃腸道不僅需要“內驅力”,更需要人經常運動對其形成外部刺激,如果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大腸蠕動會減慢,大便中的水分被過度重吸收,就會出現便秘和大便干結等問題。坐久了,局部血液不暢,還會引發肛門部靜脈擴張,進而形成痔瘡。如果糞便長時間滯留在體內,有害成分會堆積在結腸內,對腸黏膜造成刺激與傷害,再加上血液循環不暢,腸道免疫屏障被破壞,會增加癌變風險。
主動創造活動時間
人體喜歡活動,只有活動起來,血液在肌肉擠壓下才能合理地循環,神經細胞也能得到充足的血氧,消化系統在內外力的刺激下得以正常運轉。因此,我們一定要時不時地活動一下。
每天都有運動量。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研究發現,每天進行30~4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可抵消10小時久坐。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每周步行5次,每次30分鐘;或每周稍快速跑步3次,每次25分鐘。
定時起身轉一轉。上班族不妨設置一個時鐘,每隔0.5~1小時起身站立5~10分鐘,或做些拉伸動作,也可繞著辦公室轉一轉;或將辦公桌或電腦桌換成可調節高度的,以便在站立和坐姿之間切換。老人切忌整天窩在家里,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選一個時間段出去散散步。
用好午休時間段。午休是上班族站起來活動的最佳機會,最好別點外賣,盡量出去吃。如果條件允許,飯后可以散散步,既可以緩解困倦感,又能增加運動量。老人午餐后休息一會兒,在屋里溜達10分鐘,或站一會兒再午睡。
能多站就不坐著。對于久坐人群,盡量少開車,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上下班坐地鐵或公交時別搶座,盡量多站一會兒;用小容量的杯子喝水,增加站起來去接水的次數;下午如果感到困倦,可以用站立、走動代替喝咖啡;吃完晚飯最好立刻刷碗,以免窩在沙發里不利于消化;晚飯后站著看電視,或給花澆澆水,給魚喂個食,做做家務。
此外專家們提醒,要想保護胃腸道,日常應該多吃些新鮮果蔬、全谷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過度攝入高糖、高脂、高鹽的食物和加工食品,保證每天喝夠1500~1700毫升水,有助保持消化道黏膜濕潤,促進消化和營養吸收,預防便秘。另外,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會加重消化系統疾病,可以通過冥想、運動、聽音樂、閱讀、種花、養魚等方式,給壓力找到釋放的出口。
受訪專家: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朱海杭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 劉大銘
本報記者 田雨汀《生命時報》 2024-07-12 第1815期 第1版
一天中你有多長時間在坐著?2023年,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居民累計靜坐時間達8.8小時/天。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天的清醒時間里,一半以上都在坐著。久坐帶來的傷害無形又“致命”,肥胖、慢病、抑郁甚至患癌等風險都會驟增。我國學者近日發布研究,又給久坐添了一條新罪證——增加16種消化系統疾病的風險。
久坐得病,活動防病
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超百萬人的數據展開分析,以休閑時看屏幕時間作為久坐指標,以休閑時中高強度運動作為體力活動指標。結果發現,久坐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61%)、慢性胰腺炎(47%)、十二指腸潰瘍(41%)、急性胰腺炎(39%)、膽管炎(36%)、膽結石(32%)、膽囊炎(31%)、食管反流(28%)、胃潰瘍(26%)、憩室病(26%)、腸易激綜合征(24%)、酒精性肝病(24%)、慢性胃炎(23%)、克羅恩病(18%)、潰瘍性結腸炎(18%)、急性闌尾炎(9%)16種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則與胃食管反流、胃潰瘍、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膽囊炎、膽石癥、急性和慢性胰腺炎8種消化系統疾病風險降低有關。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朱海杭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天中除了睡覺以外的清醒時間,不論是坐著還是躺著,只要每天累計超過8小時、一周內超過5天,或連續靜坐2小時不動彈,就屬于“久坐”。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200多萬人因久坐死亡,近70%的疾病由久坐引起;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曾對33萬人進行12年隨訪發現,過早死亡病例中,久坐不動者占23%。日前,世衛組織在《柳葉刀》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全球約1/3成年人因上班、開車和使用電子屏幕而久坐,導致身體活動嚴重不足。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劉大銘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經常有年輕患者因胃腸道不適前來就診,特別是白領一族,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天,除了接水、吃飯,幾乎都不離開座位活動,還經常點外賣、喝冷飲。前不久,張女士就因頻繁胃痛到我院就診,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問診時她說,自己平時開車上下班,到了單位就進入工作狀態,一上午可能忙得不會去趟廁所,只有午休時會下樓吃個飯,飯后馬上又回到座位上,感覺整個下午食物都像堵在胃里下不去。”
作為消化系統疾病的一大元兇,久坐會導致胃腸蠕動減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減少,出現食欲不振等癥狀,加重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問題。“由于耗能少,久坐人群不僅容易出現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頸椎病、便秘、痔瘡等問題,還會讓腫瘤發生風險增加,甚至導致過早死亡。”朱海杭補充道。
肝臟、胰腺、十二指腸容易“坐”出病來
此次新研究發現,在久坐可能導致的16種消化系統疾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61%)、慢性胰腺炎(47%)和十二指腸潰瘍(41%)的發病風險最高。劉大銘表示,研究結果與臨床情況基本相符,患者多為互聯網從業人員、辦公室職員、會計、編輯、教師等。
肝臟“變胖”。肝臟是人體重要代謝器官,一日三餐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后,一部分用于供能,多余的則被運往肝臟,以肝糖原的形式儲存起來。肝臟雖然大,但儲存能力有限,如果肝糖原的庫存超額,就只能把它加工成脂肪,堆積起來,等待日后派上用場。正常情況下,肝臟含脂量為3%~5%。如果進食過多、運動不足,脂肪“只進不出”,肝臟便會越長越胖,形成脂肪肝。
胰腺受累。久坐的人容易發胖,導致腹壓升高,壓迫胰腺,令胰液排出不暢,胰腺可能因此發生慢性損傷。另外,如果久坐者喜歡吃高脂食物,食物中的脂質在消化分解過程中會產生過多游離脂肪酸,對胰腺造成直接傷害,甚至誘發急性胰腺炎。
破壞十二指腸。十二指腸是小腸最開始的一段,因長度約12個手指寬而得名。人長時間坐著不動時,由于食物在胃腸道中停留時間延長,胃酸分泌過多過久,就會刺激胃和十二指腸黏膜,誘發消化道潰瘍。患者會出現上腹疼痛不適,主要表現為鈍痛、灼痛、脹痛,呈慢性、周期性發作。
朱海杭表示,久坐除了傷害肝、胰腺、十二指腸,還會引發和加重其他病情。比如,久坐會減慢胃排空,引發上腹脹痛、早飽、食欲減退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久坐時,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胃內容物會向食管倒流,引起泛酸、燒心、胸痛等不適。胃腸道不僅需要“內驅力”,更需要人經常運動對其形成外部刺激,如果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大腸蠕動會減慢,大便中的水分被過度重吸收,就會出現便秘和大便干結等問題。坐久了,局部血液不暢,還會引發肛門部靜脈擴張,進而形成痔瘡。如果糞便長時間滯留在體內,有害成分會堆積在結腸內,對腸黏膜造成刺激與傷害,再加上血液循環不暢,腸道免疫屏障被破壞,會增加癌變風險。
主動創造活動時間
人體喜歡活動,只有活動起來,血液在肌肉擠壓下才能合理地循環,神經細胞也能得到充足的血氧,消化系統在內外力的刺激下得以正常運轉。因此,我們一定要時不時地活動一下。
每天都有運動量。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研究發現,每天進行30~4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可抵消10小時久坐。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每周步行5次,每次30分鐘;或每周稍快速跑步3次,每次25分鐘。
定時起身轉一轉。上班族不妨設置一個時鐘,每隔0.5~1小時起身站立5~10分鐘,或做些拉伸動作,也可繞著辦公室轉一轉;或將辦公桌或電腦桌換成可調節高度的,以便在站立和坐姿之間切換。老人切忌整天窩在家里,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選一個時間段出去散散步。
用好午休時間段。午休是上班族站起來活動的最佳機會,最好別點外賣,盡量出去吃。如果條件允許,飯后可以散散步,既可以緩解困倦感,又能增加運動量。老人午餐后休息一會兒,在屋里溜達10分鐘,或站一會兒再午睡。
能多站就不坐著。對于久坐人群,盡量少開車,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上下班坐地鐵或公交時別搶座,盡量多站一會兒;用小容量的杯子喝水,增加站起來去接水的次數;下午如果感到困倦,可以用站立、走動代替喝咖啡;吃完晚飯最好立刻刷碗,以免窩在沙發里不利于消化;晚飯后站著看電視,或給花澆澆水,給魚喂個食,做做家務。
此外專家們提醒,要想保護胃腸道,日常應該多吃些新鮮果蔬、全谷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過度攝入高糖、高脂、高鹽的食物和加工食品,保證每天喝夠1500~1700毫升水,有助保持消化道黏膜濕潤,促進消化和營養吸收,預防便秘。另外,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會加重消化系統疾病,可以通過冥想、運動、聽音樂、閱讀、種花、養魚等方式,給壓力找到釋放的出口。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