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孩子心理狀態良好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9-1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圖》發布 超八成孩子心理狀態良好
這項大規模調研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主導,針對2019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中收錄的30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西藏)、近10萬名13~18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卷數據展開分析。結果發現,21%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幸福感較高,64.6%認為幸福感一般,14.4%覺得幸福感較低。從地區上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省份為吉林(39.6%)、黑龍江(33.1%)、上海(32.9%),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為江西(19.3%)、海南(19.1%)和安徽(18.9%)。平均而言,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教育資源豐富、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青少年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高;在西部欠發達地區,家庭經濟壓力大、社會支持系統不足等因素或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
除了地域分布,研究還發現,年齡、性別、城市或農村背景、兄弟姐妹多少和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具體表現在:
年齡較小者心理健康狀況更好。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陶然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實生活中,年齡越大,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越多。主要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特別是學業壓力,超過了他們的能力范圍,這在競爭激烈的地區體現更為明顯。
男生比女生心態好。青少年階段,女生比男生發育早,生理、心智更成熟,對各種事物更敏感。另外女生容易有外貌焦慮,心理困惑較多。
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主要是因為留守兒童比例高,這在中西部體現更明顯。城市中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會更加關注,更愿意學習心理學知識并加以運用。
獨生子女的幸福感較高。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發現。在我國,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幸福感反而較低,可能與家庭子女數量增加導致父母關愛和物質資源被稀釋有關。特別是老大為女孩的家庭,常認為父母重男輕女,父母生了弟弟后,自己的家庭地位下降,從而導致一定的心理波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云曉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連續20多年調查的結果都顯示,在中小學生心目中,人生最幸福的事是有溫暖的家,其次是有知心朋友。北京師范大學2018年對18萬中小學生的調查也得出同樣結論。因此,要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家長們給孩子創造健康的精神環境最為重要。
一要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不要一味施壓。父母要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創造更多家人共處的美好時光,這是孩子的幸福之源。父母需要更多傾聽、理解和尊重孩子,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二是從小幫助孩子培養伙伴關系。在13~18歲的成長階段,青少年有玩伴至關重要。父母要多鼓勵、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玩,一起游戲、聚會、野餐,鼓勵孩子參加團體的運動項目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籃球、排球、足球等。
三是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愛好。鼓勵多閱讀,在趣味、故事和潛移默化中開闊孩子的視野,幫他們形成多角度認知的思維習慣,避免“一根筋”,這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受訪專家:
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 陶 然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 孫云曉
本報記者 李珍玉《生命時報》 2024-08-02 第1821期 第15版
這項大規模調研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主導,針對2019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中收錄的30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西藏)、近10萬名13~18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卷數據展開分析。結果發現,21%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幸福感較高,64.6%認為幸福感一般,14.4%覺得幸福感較低。從地區上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省份為吉林(39.6%)、黑龍江(33.1%)、上海(32.9%),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為江西(19.3%)、海南(19.1%)和安徽(18.9%)。平均而言,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教育資源豐富、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青少年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高;在西部欠發達地區,家庭經濟壓力大、社會支持系統不足等因素或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
除了地域分布,研究還發現,年齡、性別、城市或農村背景、兄弟姐妹多少和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具體表現在:
年齡較小者心理健康狀況更好。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陶然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實生活中,年齡越大,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越多。主要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特別是學業壓力,超過了他們的能力范圍,這在競爭激烈的地區體現更為明顯。
男生比女生心態好。青少年階段,女生比男生發育早,生理、心智更成熟,對各種事物更敏感。另外女生容易有外貌焦慮,心理困惑較多。
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主要是因為留守兒童比例高,這在中西部體現更明顯。城市中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會更加關注,更愿意學習心理學知識并加以運用。
獨生子女的幸福感較高。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發現。在我國,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幸福感反而較低,可能與家庭子女數量增加導致父母關愛和物質資源被稀釋有關。特別是老大為女孩的家庭,常認為父母重男輕女,父母生了弟弟后,自己的家庭地位下降,從而導致一定的心理波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云曉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連續20多年調查的結果都顯示,在中小學生心目中,人生最幸福的事是有溫暖的家,其次是有知心朋友。北京師范大學2018年對18萬中小學生的調查也得出同樣結論。因此,要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家長們給孩子創造健康的精神環境最為重要。
一要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不要一味施壓。父母要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創造更多家人共處的美好時光,這是孩子的幸福之源。父母需要更多傾聽、理解和尊重孩子,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二是從小幫助孩子培養伙伴關系。在13~18歲的成長階段,青少年有玩伴至關重要。父母要多鼓勵、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玩,一起游戲、聚會、野餐,鼓勵孩子參加團體的運動項目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籃球、排球、足球等。
三是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愛好。鼓勵多閱讀,在趣味、故事和潛移默化中開闊孩子的視野,幫他們形成多角度認知的思維習慣,避免“一根筋”,這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