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得寒病的多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9-6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外寒時刻偷襲 虛寒慢慢內生 現代人得寒病的多
“陰寒”即“寒邪”,既可由外而來,也可自內而生。寒邪多見于冬季,但在其他季節也不可大意,氣溫驟降、貪涼露宿等都會使人外感寒邪。尤其是眼下,天氣炎熱,人體毛孔張開、腠理疏松,如果室內空調溫度較低,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寒邪侵襲人體。有些人飲食也非常嗜涼,冷飲等寒涼食物來者不拒,進而損傷陽氣,以致虛寒內生。
針對以上表現,中醫臨床將寒證分為五型治療:風寒犯表證,要辛溫解表、宣肺散寒,常用荊防敗毒散;寒濕困脾證,要溫中化濕、健脾和胃,常用茵陳術附湯;寒滯胃脘證,要溫胃散寒、行氣止痛,常用香蘇散合良附丸;寒凝胞宮證,要活血祛瘀、溫經止痛,常用少腹逐瘀湯;中焦虛寒證,要溫中健脾,常用附子理中湯。
日常生活中,體內若有寒邪,一定要想辦法及時祛除,否則容易變生疾病。分享幾個適宜方法:
吃藥膳。推薦良姜燉雞塊,此方出自《飲膳正要》,取高良姜6克、草果6克、陳皮3克、胡椒3克、公雞1只(約800克)、蔥和食鹽等調料適量,將高良姜、草果、陳皮、胡椒裝入紗布袋,扎口;公雞宰殺去毛及內臟,洗凈切塊,剁去頭爪,與紗布袋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加入蔥、食鹽等調料;文火燉2小時,最后將紗布袋拿出裝盤即可。每周吃2~3次,飲湯食肉。此方有溫中散寒、益氣補虛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寒導致的脘腹冷氣竄痛、嘔吐泄瀉、反胃食少、體虛瘦弱等,也可用于風寒濕痹、虛寒痛經等證。
做艾灸。艾灸能夠祛除身體寒濕,疏通經絡,讓陽氣大量升發,幫助身體培固正氣。常用穴位有大椎(驅寒補陽的“小太陽”,位于后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足三里(調和脾胃的明星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中脘(胃痛必灸穴,位于臍中上4寸)、天樞(清腸穴,位于腹部,肚臍旁開2寸)、氣海(一穴暖全身,位于臍中下1.5寸)、命門(生命之火出入的門,位于脊柱區,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具體方法:取準穴位,一手持點燃的灸條,另一只手的中指、食指分開置于施灸穴兩側,來感知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防止燙傷。灸至皮膚微紅、感覺舒服即可,每次共10分鐘左右。如果出現皮膚瘙癢、水腫,要停止施灸,及時就醫。施灸后,將艾火徹底熄滅,同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半小時內避免洗浴。
三伏貼。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盛的時段,此時陽氣盛而肌膚腠理開泄,是驅散內伏寒邪的最好時機。可進行穴位貼敷,藥物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對先天陽虛或體內陰寒之邪較盛的患者,治療效果尤為顯著。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范建民
《生命時報》 2024-08-06 第1822期 第8版
“陰寒”即“寒邪”,既可由外而來,也可自內而生。寒邪多見于冬季,但在其他季節也不可大意,氣溫驟降、貪涼露宿等都會使人外感寒邪。尤其是眼下,天氣炎熱,人體毛孔張開、腠理疏松,如果室內空調溫度較低,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寒邪侵襲人體。有些人飲食也非常嗜涼,冷飲等寒涼食物來者不拒,進而損傷陽氣,以致虛寒內生。
人體受寒后,會有很多表現:
1.寒邪侵襲肌表經絡,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
2.寒傷脾胃,表現為脘腹疼痛、食欲不振、嘔吐、腸鳴、腹瀉等。
3.寒傷陽氣,表現為畏寒喜暖、四肢不溫、手足冰涼、小便清長、倦怠嗜臥等。
針對以上表現,中醫臨床將寒證分為五型治療:風寒犯表證,要辛溫解表、宣肺散寒,常用荊防敗毒散;寒濕困脾證,要溫中化濕、健脾和胃,常用茵陳術附湯;寒滯胃脘證,要溫胃散寒、行氣止痛,常用香蘇散合良附丸;寒凝胞宮證,要活血祛瘀、溫經止痛,常用少腹逐瘀湯;中焦虛寒證,要溫中健脾,常用附子理中湯。
日常生活中,體內若有寒邪,一定要想辦法及時祛除,否則容易變生疾病。分享幾個適宜方法:
吃藥膳。推薦良姜燉雞塊,此方出自《飲膳正要》,取高良姜6克、草果6克、陳皮3克、胡椒3克、公雞1只(約800克)、蔥和食鹽等調料適量,將高良姜、草果、陳皮、胡椒裝入紗布袋,扎口;公雞宰殺去毛及內臟,洗凈切塊,剁去頭爪,與紗布袋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加入蔥、食鹽等調料;文火燉2小時,最后將紗布袋拿出裝盤即可。每周吃2~3次,飲湯食肉。此方有溫中散寒、益氣補虛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寒導致的脘腹冷氣竄痛、嘔吐泄瀉、反胃食少、體虛瘦弱等,也可用于風寒濕痹、虛寒痛經等證。
做艾灸。艾灸能夠祛除身體寒濕,疏通經絡,讓陽氣大量升發,幫助身體培固正氣。常用穴位有大椎(驅寒補陽的“小太陽”,位于后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足三里(調和脾胃的明星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中脘(胃痛必灸穴,位于臍中上4寸)、天樞(清腸穴,位于腹部,肚臍旁開2寸)、氣海(一穴暖全身,位于臍中下1.5寸)、命門(生命之火出入的門,位于脊柱區,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具體方法:取準穴位,一手持點燃的灸條,另一只手的中指、食指分開置于施灸穴兩側,來感知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防止燙傷。灸至皮膚微紅、感覺舒服即可,每次共10分鐘左右。如果出現皮膚瘙癢、水腫,要停止施灸,及時就醫。施灸后,將艾火徹底熄滅,同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半小時內避免洗浴。
三伏貼。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盛的時段,此時陽氣盛而肌膚腠理開泄,是驅散內伏寒邪的最好時機。可進行穴位貼敷,藥物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對先天陽虛或體內陰寒之邪較盛的患者,治療效果尤為顯著。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