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疾病根源跑不出五臟

疾病根源跑不出五臟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10-11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因風而起要治肝 火灼生瘡需清心 疾病根源跑不出五臟


  廣東省佛山復星禪誠醫院中醫婦科主任醫師 朱巧玲

  《生命時報》 2024-09-20 第1834期 第8版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及其結局的機制。治病時,找準病機能提高療效。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各種“病之機要”的詳細闡述,看似繁瑣,但歸納起來不外是五臟(心、肝、脾、肺、腎)病機,大家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初步判斷。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掉眩指眩暈、肢體震顫、拘攣抽搐等,病因為風。中醫認為,肝臟實體屬陰,但其功能屬陽,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郁,主動主升發,其氣易逆易亢,其性剛強,病則易動風。此外,肝還主藏血,若肝血耗傷太過,不能斂陽,陽氣會浮動而化風,故血虛易生風生燥。無論是熱極生風、肝陽化風的實證,還是血虛生風的虛證,皆屬肝病化風的病理范疇。這就提示我們,治療眩暈、肢體震顫、拘攣抽搐等因“風”而起的疾病,皆要從肝入手。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收引指筋脈攣急、關節拘攣、難以屈伸等癥,病因為寒。中醫認為,腎為封藏之本,內藏元陽,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此火溫養。腎在五行中屬水,與四季中的冬季相通,有“寒水之臟”之稱,故腎病多從寒化生。無論寒邪侵襲,使脈體緊繃,還是精血不足,脈道不充,均可表現出腠理(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的空隙)閉塞、經絡筋脈收縮拘攣、氣血凝滯不利等。因此,治療這類疾病應從腎臟入手,以溫陽散寒、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為法,當腎陽充足、血行得暢,關節就會通利。

  諸氣膹(音fèn)郁,皆屬于肺。所謂膹郁,是指呼吸氣促、喘息不已、胸悶痞滿等癥狀,病因為氣。中醫認為,肺為嬌臟,主氣、主肅降、司呼吸,其肅降作用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及脾轉輸至肺的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以滋養其他臟腑,同時將水液代謝中較濁的部分下輸膀胱。外邪侵襲肺,或痰濁內阻、肝火犯肺等內因,均可導致肺的肅降功能失職。當肺氣上逆、氣結胸中、壅盛不下,就會出現胸中塞悶、呼吸急促、咳逆上氣等,甚至喘息不能平臥。因此治療這類問題應從肺論治,外邪犯肺,宜疏風宣肺;痰濁內阻,可化痰解痙;肝火犯肺,則要清肝瀉肺。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腫”在全身皮膚,醫者望診可見,“滿”則是患者的自覺不適癥狀(比如腹脹等),病因為濕。脾臟屬太陰經,屬陰中至陰,喜溫燥而惡寒濕,主運化水濕。脾位于人體中焦,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皆以脾為樞紐。若長時間暴飲暴食、過食寒涼生冷、思慮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導致水濕泛濫,溢于外則浮腫,郁于內則中滿。需要注意的是,雖把脹滿病機首責于脾,但肺主通調水道,腎為水臟,故水濕停滯也與肺、腎相關。三焦失利,皆可致水道不通,不僅僅局限于脾。治療上,若脾陽不足,應健脾化濕;若肺失宣發,宜宣肺利水;若腎陽虛衰,要溫腎利水。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皮膚有疔癰瘡癤(膿腫潰爛的疾病),微癢紅腫,甚至灼熱而痛,出現潰破、膿點等癥狀,病因為火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在五行中屬火,乃君火所居。情志不暢、飲食不節、熱邪內生等均會使心火亢盛,熱得輕則癢、熱得重則痛。故凡痛癢的皮膚疾患,多由陽毒熱證引起,血受火灼,火郁肌肉營血之中,腐而成膿,進而生瘡瘍。治療心火熾盛,以清熱瀉火、養陰安神為法,多用清泄心火、涼血消癰之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