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焦慮健康反拖垮身體

焦慮健康反拖垮身體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10-31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頻繁監測心率血壓 四處就醫反復檢查 過度依賴保健產品  焦慮健康反拖垮身體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疾病康復中心主任 程 嘉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簽約心理咨詢師 鄭 莉

  本報記者 葉雪辰

  《生命時報》 2024-10-22 第1841期 第1版


byb.cn

  如今,居民的健康素養有了大幅提升,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更是讓公眾能便捷地獲取各種健康資訊,堪稱“觸屏可及”。但大家對疾病常是一知半解,出現某種不適感或輕微癥狀時,直接與各種聽說過的疾病“對號入座”,即使各項檢查指標正常,也無法徹底放心,陷入健康焦慮。簡單概括就是,身體無恙,心卻難安。

  焦慮健康成為隱形負擔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簽約心理咨詢師鄭莉表示,近些年,國人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健康焦慮人群有增加趨勢,尤其是中年人。她曾接診過一位40多歲的男士,在生活與工作的雙重壓力下,加上同齡人猝死的消息,他十分擔心自身健康,竟出現驚恐發作(突發的強烈恐懼感,伴隨心悸胸悶、呼吸困難、瀕死感等),更加懷疑自己已患上心臟病,十分焦慮。但去醫院檢查后,即使各項生理指標正常,他仍反復就診,難以放下心來。經過心理咨詢,他的嚴重健康焦慮才有所緩解。

  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疾病康復中心門診,主任醫師程嘉也遇到一位健康焦慮患者。這位患者曾看過艾滋病相關的健康科普,了解到具體的傳播途徑。此后,只要是住過酒店、用過公共用品,他都會擔心感染艾滋病,并多次到醫院采血檢測,結果都是陰性。但他又擔心采血時會不會被感染了,于是隔?幾天又來檢查。

  除了頻繁就醫外,這種健康焦慮還體現在健康管理方式的不斷升級上,不少人開始用智能穿戴設備監測自身健康,比如運動手環。2017~2023年,我國消費級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由212.6億元增至934.7億元。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愛麗絲·格雷戈里教授表示,過度關注健康數據反而會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頻繁用手表測心率,更易誘發房顫;測血壓頻率過高,血壓更容易波動。

  保健品也成為不少人的健康“新剛需”。《2024~2029年中國保健食品行業調查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保健食品銷售額達680億元,同比增長8.45%;2023年約720億元,預計2024年將增至778億元。另一項數據顯示,每位城市常住居民的年均花費中,用于健康養生的超千元,18~35歲的年輕人群占比高達83.7%。

  健康焦慮往往源自對自身健康的不自信,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8.6歲,遠高于幾十年前。當下不少人仍普遍擔憂健康,程嘉認為,原因可能并非都是疾病引發的。

  個人性格使然。程嘉表示,有些人本身遇事就易焦慮,無論是針對健康、工作,還是社交。他們常有共同的性格特點,比如追求極致完美、遇事過度緊張、不安全感較強、時常憂心未來,因此,他們對身體的微小變化會高度敏感,易將普通癥狀放大為嚴重疾病前兆,進而焦慮萬分。

  生活壓力增大。《2023年輕人加班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95.7%的人在最近/現在的工作中加過班;最近一次加班中,1/7的人超過8小時,需熬夜、通宵或犧牲周末休息時間。高強度的工作、生活節奏催生了熬夜、久坐不動、高油高鹽飲食等不良習慣,人們甚至會通過吸煙飲酒、暴飲暴食等方式釋放壓力。擔心身體在高壓和不健康生活方式下崩潰,大眾對健康的焦慮也日益強烈,再加上慢病年輕化趨勢加劇,更是助長了這種擔心。

  養生信息過載。互聯網充斥著海量健康信息,但不少養生內容真假難辨甚至自相矛盾,存在誤導性;猝死、癌癥等負面信息也更易在網絡上被關注、傳播,甚至有些媒體和企業、平臺為推廣保健品、養生服務或為醫療機構引流,過度夸大癥狀、渲染疾病風險。接觸這類信息后,難免引發不安情緒。

  過度焦慮反帶來很多病

  程嘉表示,適度焦慮健康可提高人們對疾病的警覺性,促使人們主動了解疾病預防的相關健康知識,比如定期體檢、均衡飲食、適度運動等,還有助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但過猶不及,長期焦慮反而會帶來很多負面問題。

  軀體表現加重焦慮。焦慮情緒會使個體長時間處于擔憂和恐懼情緒中,伴發一系列軀體化癥狀,比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雖然這些不是器質性病變引發的,但在健康焦慮人群的眼中,這恰恰是疾病信號,會進一步加重焦慮,誘發抑郁癥、恐慌癥,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等更嚴重問題。

  各大系統持續受損。焦慮時,機體也處于緊張狀態,就像是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長期如此,能量很快就被耗盡。比如,機體會持續釋放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使肌肉維持緊繃狀態,易出現過度疲勞、疼痛,嚴重時會連累關節,造成關節痛;引發睡眠障礙,免疫、內分泌系統也跟著被影響,使機體更難抵抗致病因子,易出現感染,甚至誘發甲亢、腫瘤等疾病。

  回避社交“傳染”家人。鄭莉表示,在家庭中,情緒是具有“傳染性”的,一個人的焦慮也會像病毒一般擴散,造成家庭氣氛緊張,甚至引發人際沖突;社交中,個體的健康焦慮可能使其產生不安全感,甚至會因害怕感染疾病回避一切社交活動,以減輕自己的不安,但這反而會失去社會支持,讓人更容易鉆牛角尖。

  機體遠比想象中強大

  實際上,出現小毛病、小狀況時,機體通常可以輕松解決,甚至可能比過度焦慮健康人群想象的還要強大且努力。避免焦慮成為機體健康的“攔路虎”,行動是一則治愈良方。

  嘗試正念練習。焦慮的心理治療中,正念練習是緩解方法之一,可在醫生或咨詢師指導下練習。研究顯示,正念練習能使大腦注意力及感覺處理等有關皮層增厚,從而減少負面情緒。鄭莉表示,正念練習重點在于不評判地感知當下,而非焦慮未來。生活中,大家可嘗試正念飲食,即吃飯時有意識地關注入口的食物,感受它的味道、溫度、咀嚼的韌勁、與口腔接觸的感覺等,而非匆忙地填飽肚子。或者,每天抽出15~20分鐘進行正念靜觀,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呼一吸上;如果思緒開始游離,溫柔且堅定地回歸呼吸即可,不必判斷那些思緒具體是什么,只是觀照,更無需與之融合認同。

  改變生活狀態。不少人的焦慮源自自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不妨先嘗試剔除這些因素。比如保證每天正常三餐,少吃高糖高鹽高脂食物;做到規律鍛煉,拉伸、八段錦等運動可有效緩解焦慮情緒;作息也要規律,少熬夜,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及時求助;培養興趣愛好,從而轉移注意力,也有助從焦慮中抽離。這些向好的嘗試都會反饋到大腦,迸發出更多正面情緒。

  獲取正確信息。遇到健康問題時,大家要積極主動利用現有資源獲取信息,優先選擇權威、專業的渠道,比如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衛生健康專業機構、官方媒體等;面對各種途徑傳播的健康信息,不輕信、不盲從,有意識地提高判斷力和鑒別力,避免因誤導產生的焦慮情緒。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