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苦硬吃、沒福硬享啥心態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11-24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沒苦硬吃、沒福硬享啥心態 老一輩填補安全感 年輕人缺少價值感
很多老人哪怕拿著豐厚的退休金,仍習慣低消費,生活上盡量湊合著過:三餐不離剩菜,水果永遠從爛的開始吃;幾年前的舊衣服反復縫補,新衣服卻原封不動,包裝吊牌都沒拆;擔心費水費電,哪怕洗到關節痛,也不用洗衣機;即便大夏天熱到中暑,空調仍然不能多開一分鐘……他們不僅對自己苛刻,還打著歷練的旗號要求孩子也吃苦。
比起長輩“一花錢就難受、一享受就自責”的心態,有些年輕人則崇尚該花就花、及時行樂。老人覺得貴、沒必要的消費,在年輕人看來,是“省了也富不了,花了也窮不了”。沒暴富卻“暴花”的“月光族”不在少數:有的月薪5000卻非名牌服飾不穿、非高檔餐廳不去,即便入不敷出、透支信用卡,也要把錢花得“有面兒” ;還有的人工資收入、家庭條件一般,哪怕預料到以后會為了還貸焦頭爛額,也堅持買豪車充門臉。賺錢不多、花錢不少的他們,往往一邊受困于錢包被掏空、賬單還不清的窘境,一邊仍要努力在人前過得精致光鮮。
“這兩種看似相反的行為模式,其實都是‘時代病’,反映出了不同類型的心理匱乏。”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簽約心理咨詢師鄭莉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老一輩沒苦硬吃的本質在于填補安全感。他們從物質短缺的年代走來,經歷過饑寒而匱乏的生活,哪怕后期經濟條件極大改善,他們終其一生也會“復刻”早年的生活模式。過去的經歷讓他們把消費當浪費,把“吃得苦中苦”當成了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必要路徑,并由此陷入誤區,覺得“不吃苦,生活就不會變好;不成功,是因為苦吃得不夠”。
與之相反,年輕人成長于物質豐富的年代。國人家庭結構中,孩子是一家的焦點,他們的吃穿用度被優先考慮。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人,更關注自我感受。“富裕時代,有優待自我、享受當下的富足心態其實無可厚非。”但鄭莉同時提醒,享受如果超過了自身承受范圍就不值得提倡,其折射的可能是自我價值感的匱乏。父母期待值過高、自己過于在意外界眼光、接受錯誤的價值教育,覺得有錢花、住別墅才是成功的體現……這些都可能導致年輕人被物欲綁架,過度追求表面風光和他人認可,忽略自我價值和內涵的提升。
鄭莉認為,無論是沒苦硬吃還是沒福硬享,都不是健康的心理狀態。老一輩沒苦硬吃結果往往是苦沒少吃、福沒享到,錢也省不了多少。此前就有老人因為吃剩飯剩菜、過度勞累,把自己送進醫院,為了省小錢而花了大錢,委屈自己不說,還折騰子女。此外,把吃苦奉為成功法寶,強行向孩子灌輸“吃苦是福”的觀念,不僅難以讓處于不同時代的孩子感同身受,還容易引發其逆反心理,導致代際隔閡,影響家庭關系。年輕人沒福硬享,則可能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不僅最終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滋生心理問題,在物欲和享樂中迷失方向。
“要糾正這兩種心態,關鍵在于轉變觀念。”鄭莉表示,老一輩需要認識到,適度享受生活并不是浪費,而是對自己辛勞一生的回報,是自我關懷的表現。把錢都省給孩子,反而會導致孩子難以自立自強。應以自身健康為先,用開放的心態擁抱現代化生活,養成吃新鮮食物、合理利用家電、避免過度勞累的生活習慣。平時多與子女溝通,尊重他們的建議和想法,既不過于溺愛、大包大攬,也不人為制造困境、美化苦難。
對于年輕一代來說,則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能忘了勤儉節約的美好品質。平時可通過學習理財知識合理規劃財務,避免過度消費和負債。更重要的是,需認識到物質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注重內在成長、精神富足、心態平和,著力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閱歷,才能迎來飽滿的人生。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簽約心理咨詢師 鄭 莉
本報記者 鐘財芬《生命時報》 2024-11-01 第1844期 第15版
很多老人哪怕拿著豐厚的退休金,仍習慣低消費,生活上盡量湊合著過:三餐不離剩菜,水果永遠從爛的開始吃;幾年前的舊衣服反復縫補,新衣服卻原封不動,包裝吊牌都沒拆;擔心費水費電,哪怕洗到關節痛,也不用洗衣機;即便大夏天熱到中暑,空調仍然不能多開一分鐘……他們不僅對自己苛刻,還打著歷練的旗號要求孩子也吃苦。
比起長輩“一花錢就難受、一享受就自責”的心態,有些年輕人則崇尚該花就花、及時行樂。老人覺得貴、沒必要的消費,在年輕人看來,是“省了也富不了,花了也窮不了”。沒暴富卻“暴花”的“月光族”不在少數:有的月薪5000卻非名牌服飾不穿、非高檔餐廳不去,即便入不敷出、透支信用卡,也要把錢花得“有面兒” ;還有的人工資收入、家庭條件一般,哪怕預料到以后會為了還貸焦頭爛額,也堅持買豪車充門臉。賺錢不多、花錢不少的他們,往往一邊受困于錢包被掏空、賬單還不清的窘境,一邊仍要努力在人前過得精致光鮮。
“這兩種看似相反的行為模式,其實都是‘時代病’,反映出了不同類型的心理匱乏。”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簽約心理咨詢師鄭莉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老一輩沒苦硬吃的本質在于填補安全感。他們從物質短缺的年代走來,經歷過饑寒而匱乏的生活,哪怕后期經濟條件極大改善,他們終其一生也會“復刻”早年的生活模式。過去的經歷讓他們把消費當浪費,把“吃得苦中苦”當成了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必要路徑,并由此陷入誤區,覺得“不吃苦,生活就不會變好;不成功,是因為苦吃得不夠”。
與之相反,年輕人成長于物質豐富的年代。國人家庭結構中,孩子是一家的焦點,他們的吃穿用度被優先考慮。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人,更關注自我感受。“富裕時代,有優待自我、享受當下的富足心態其實無可厚非。”但鄭莉同時提醒,享受如果超過了自身承受范圍就不值得提倡,其折射的可能是自我價值感的匱乏。父母期待值過高、自己過于在意外界眼光、接受錯誤的價值教育,覺得有錢花、住別墅才是成功的體現……這些都可能導致年輕人被物欲綁架,過度追求表面風光和他人認可,忽略自我價值和內涵的提升。
鄭莉認為,無論是沒苦硬吃還是沒福硬享,都不是健康的心理狀態。老一輩沒苦硬吃結果往往是苦沒少吃、福沒享到,錢也省不了多少。此前就有老人因為吃剩飯剩菜、過度勞累,把自己送進醫院,為了省小錢而花了大錢,委屈自己不說,還折騰子女。此外,把吃苦奉為成功法寶,強行向孩子灌輸“吃苦是福”的觀念,不僅難以讓處于不同時代的孩子感同身受,還容易引發其逆反心理,導致代際隔閡,影響家庭關系。年輕人沒福硬享,則可能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不僅最終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滋生心理問題,在物欲和享樂中迷失方向。
“要糾正這兩種心態,關鍵在于轉變觀念。”鄭莉表示,老一輩需要認識到,適度享受生活并不是浪費,而是對自己辛勞一生的回報,是自我關懷的表現。把錢都省給孩子,反而會導致孩子難以自立自強。應以自身健康為先,用開放的心態擁抱現代化生活,養成吃新鮮食物、合理利用家電、避免過度勞累的生活習慣。平時多與子女溝通,尊重他們的建議和想法,既不過于溺愛、大包大攬,也不人為制造困境、美化苦難。
對于年輕一代來說,則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能忘了勤儉節約的美好品質。平時可通過學習理財知識合理規劃財務,避免過度消費和負債。更重要的是,需認識到物質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注重內在成長、精神富足、心態平和,著力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閱歷,才能迎來飽滿的人生。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