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升高被正式下了定義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12-27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歐洲心臟病學會將120~139/70~89毫米汞柱列入日常管理范圍 “血壓升高”被正式下了定義
當前,國內外大多數指南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設定為血壓達到140/90毫米汞柱及以上。但臨床研究發現,血壓水平升高與靶器官損傷、心血管事件風險呈連續相關關系,并不存在明確的閾值。也就是說,部分血壓升高的人群雖然未達到高血壓診斷標準,但往往已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存在動脈硬化及心、腎、腦血管等損傷,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2017年,美國將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至130/80毫米汞柱。2024年發布的《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中,提出“高血壓前期”概念,即收縮壓在13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在80~89毫米汞柱。
比如,我院曾接診一位5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他的血壓雖然在130~135/85~89毫米汞柱,但出現較嚴重的頸動脈斑塊,還存在心房增大的情況。在遵醫囑服用小劑量降壓藥后,他的血壓逐漸降至120毫米汞柱以下,動脈硬化情況好轉,心臟擴大也不再進展。
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人數約為2.45億。以往,高血壓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近些年,年輕患者占比越來越高。比如有的人容易發怒,出現面紅目赤、頭暈頭脹的癥狀,有人脖子僵硬,覺得身體乏力且入睡困難,這些都可能是高血壓的征兆。在“血壓升高”概念引入后,高風險人群的數量將更加龐大。高血壓通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一般估計原發性高血壓占90%;繼發性高血壓可找到引發血壓升高的明確病因,約占10%,不過目前對此類高血壓的篩查遠遠不夠,因此患病率數據可能被低估。大多數情況下,高血壓是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現代生活中,體重超標、肥胖、心理壓力、吸煙飲酒及缺乏身體活動等,都可能引起血壓升高。
北京安貞醫院高血壓中心一區主治醫師 楊瑞雪
副主任醫師 王運紅 □院長、主任醫師 蔡 軍
《生命時報》 2024-12-06 第1854期 第17版
當前,國內外大多數指南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設定為血壓達到140/90毫米汞柱及以上。但臨床研究發現,血壓水平升高與靶器官損傷、心血管事件風險呈連續相關關系,并不存在明確的閾值。也就是說,部分血壓升高的人群雖然未達到高血壓診斷標準,但往往已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存在動脈硬化及心、腎、腦血管等損傷,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2017年,美國將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至130/80毫米汞柱。2024年發布的《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中,提出“高血壓前期”概念,即收縮壓在13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在80~89毫米汞柱。
比如,我院曾接診一位5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他的血壓雖然在130~135/85~89毫米汞柱,但出現較嚴重的頸動脈斑塊,還存在心房增大的情況。在遵醫囑服用小劑量降壓藥后,他的血壓逐漸降至120毫米汞柱以下,動脈硬化情況好轉,心臟擴大也不再進展。
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人數約為2.45億。以往,高血壓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近些年,年輕患者占比越來越高。比如有的人容易發怒,出現面紅目赤、頭暈頭脹的癥狀,有人脖子僵硬,覺得身體乏力且入睡困難,這些都可能是高血壓的征兆。在“血壓升高”概念引入后,高風險人群的數量將更加龐大。高血壓通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一般估計原發性高血壓占90%;繼發性高血壓可找到引發血壓升高的明確病因,約占10%,不過目前對此類高血壓的篩查遠遠不夠,因此患病率數據可能被低估。大多數情況下,高血壓是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現代生活中,體重超標、肥胖、心理壓力、吸煙飲酒及缺乏身體活動等,都可能引起血壓升高。
血壓升高人群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監測血壓,早期識別,特別是有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的患者,可選擇動態血壓監測,以評估血壓水平及晝夜節律。
第二,優化生活方式。一方面遵循低鹽、低脂飲食,每日攝鹽量少于5克,增加富含鉀、鈣和鎂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戒煙限酒;另一方面,將體重保持在健康范圍內,規律地進行步行、慢跑、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每周5~7天。另外,應學會管理心理壓力,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保持平常心。
第三,需根據年齡、是否存在心腦腎合并癥、靶器官損害、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和危險分層,遵醫囑適時啟動降壓藥物治療。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