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脖子變化透露不少病

脖子變化透露不少病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1-25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皮膚發黑查血糖 淋巴腫大有炎癥 脖子變化透露不少病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 劉天潤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高登峰

  本報記者 王思予
  《生命時報》 2025-01-14 第1865期 第1版

  脖子是軀干最細的部位,體積雖小,卻承擔著支撐頭部的重任,內部也別有洞天,不僅是頸椎、氣管的重要通道,還穿行著動脈、神經,裝著甲狀腺,布滿了淋巴結。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甲狀腺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天潤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作為一個日常顯露在外的部位,脖頸的變化往往最易被人察覺,對早期發現和預防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顏色改變要查代謝

  正常情況下,脖頸部位的皮膚平整光滑,沒有明顯的色斑、暗沉或腫脹,但會因個人膚色、暴曬、體溫、情緒等因素有所差別,比如部分人偏黃、情緒激動時偏紅。劉天潤表示,“總體來說,脖頸皮膚的顏色應與其他部位一致,不會有明顯色差,如果出現顏色改變,可能提示內分泌或代謝異常等問題。”

  發黑查血糖。如果脖頸后部的皮膚變厚、粗糙,并呈現暗灰、深褐色,同時腋窩、膝蓋也發黑,感覺洗不干凈,可能是“黑棘皮病”的表現,好發于超重、肥胖人群,通常與代謝紊亂、高脂血癥、高血壓、胰島素抵抗等密切相關,腎病、腫瘤性病變、皮膚病等也可有這種表現,建議及時就醫。

  紅斑查免疫。患上紅斑狼瘡、皮肌炎等風濕免疫性疾病時,脖頸皮膚也會有變化,比如出現淡紫、紅色的水腫性紅斑、皮疹,常伴隨發熱、紅腫、關節疼痛等。

  僵硬疼痛小心感染

  健康的脖頸十分靈活,可大幅轉動、傾斜,低頭、仰頭、側頭和轉頭都不會受限,但若活動時出現明顯疼痛或限制,也是一個預警信號,問題可大可小。

  肌肉受損會僵硬。長時間低頭看手機、伏案工作等不良姿勢,可造成脖頸肌肉持續緊張、僵硬,甚至出現拉傷;突然用力扭轉、外傷等情況也可造成肌肉被強烈牽拉,均會引發疼痛。

  頸椎退化更受限。頸椎僵硬、疼痛是頸椎病的典型癥狀,往往是長期勞損造成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的,常在脖頸后伸時減輕、前屈時加重,伴隨仰頭、低頭、轉頭范圍縮小,以及上肢放射性疼麻感。因此,若活動時頸部疼痛、僵硬,可先排查是否存在上述問題。

  伴隨發熱查感染。腦膜炎、腮腺炎等頭部感染性疾病也可引發頸部僵硬或疼痛,常有發熱、頭痛、惡心等癥狀。其中,腦膜炎可危及生命,患者可能存在持續發熱;腮腺炎主要表現為腮腺區或臨近頸部區域的腫脹、韌實、疼痛等。

  短時“斜頸”是落枕。如果出現頭頸部偏向一側,下巴指向對側,是斜頸的表現,多為先天性疾病,需及時治療。睡覺姿勢不佳、枕頭不合適會讓人落枕,也會限制頸部在某一側的活動,但頭部姿勢相對正常,可在幾天內緩解;腦出血、顱內感染等神經系統問題則可引發痙攣性斜頸,且為長期持續性,甚至會逐漸加重。

  劉天潤建議,出現脖頸僵硬疼痛時,可先調整姿勢,進行適度的拉伸、轉動等,看能否緩解。如果疼痛僵硬無法減輕,甚至加重,且伴有其他不適,建議及時就醫。

  頸部腫大提防腫瘤

  脖頸部位有很多器官,包括甲狀腺、咽喉、頸段氣管、食管、淋巴結等,這些器官的病變或可出現體積增大,從而占據頸部空間,導致脖頸腫大。

  甲狀腺有腫塊。甲狀腺位于喉結下方,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正常情況下肉眼不可見。甲狀腺功能亢進、結節、腫瘤、甲狀腺炎等可引發甲狀腺腫大,脖頸處會有“腫塊”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需及時就醫明確病因,一旦腫大壓迫氣管、食道,可引發呼吸費力、吞咽困難等嚴重問題。

  淋巴結在發炎。脖頸處有密集的淺表淋巴結,多位于耳后、頜下。當臨近的器官、組織發炎時,比如牙齦炎、扁桃體炎,附近的淋巴結也會發揮免疫作用,出現淋巴結炎或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急性期伴隨疼痛、吞咽困難等。但需提醒的是,有痛感的淋巴結腫大相對安全,摸上去界限清晰、質地較軟、可推動;如果淋巴結無痛,且質地粗糙、界限不清,一直在增大,需盡快就醫,或是腫瘤淋巴結轉移、淋巴瘤或血液系統疾病的表現。

  自查甲狀腺狀態,可用手指觸摸喉結區域,觀察是否有異常腫塊,感受吞咽時是否有不適、疼痛或異物感;自查淋巴結時,可用手指指腹輕輕按壓、觸摸耳后和頜下,感受有無壓痛,如果發現異常,建議及時就醫。

  血管腫脹留神心臟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高登峰介紹,“一般情況下,正常人在站立或坐位時,頸靜脈、頸動脈無法通過肉眼看到,如果發現異常擴張或搏動,常預示心血管問題。”

  靜脈怒張要查心。頸靜脈血管在平臥時稍見充盈,但充盈水平僅限于鎖骨上緣至下頜角距離的下2/3以內。如果在30°~45°半臥位時都可看到明顯凸起的頸靜脈,即為頸靜脈怒張,說明靜脈系統壓力高,造成血液無法充分回流,淤積在脖頸,常預示右心衰竭、心包積液等心血管疾病。

  動脈搏動問題多。正常人頸動脈的搏動只在劇烈活動后可見,且很微弱,若安靜狀態下出現明顯搏動,多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嚴重貧血患者。

  檢查頸部血管的狀態,可在平臥狀態下觸摸頸部區域,感受是否有異常擴張或強烈搏動感,但頸部動脈、靜脈位置相近,患者可能無法自己判斷,建議出現上述問題時及時就醫,由醫生鑒別,進行超聲、心電圖或血常規等相關檢查。

  脖子變粗血脂異常

  脖子的粗細,即頸圍,是衡量上半身肥胖的一項指標,因其測量簡單、直接,堪稱健康的“頸戒線”,已被不少醫生用于預測代謝綜合征的發病風險。

  正常情況下,健康成年男性的頸圍不超過38厘米,成年女性不超過35厘米。如果頸圍變大,意味著頸部脂肪堆積過多,與全身肥胖程度也呈正相關,多是因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等。如不及時調整,各種疾病風險均會增加,比如脂肪堆積在頸部,尤其是咽喉周圍,可造成氣道狹窄,引發睡眠呼吸暫停,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病風險;腹部脂肪堆積過多,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心血管疾病。多項研究表明,頸圍增加與高尿酸血癥、糖尿病的發病也相關。

  準確測量頸圍,可選站立姿勢或端坐在椅子上,平靜呼吸,平視前方,將軟尺在喉結下方到低頭時手能摸到頸椎最突出的位置繞一圈,每月測量一次,將數據記錄下來。如果發現頸圍明顯增加,但仍在合理范圍內,建議及時調整生活習慣,比如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吃高糖、高鹽、高脂肪食物;每周進行1~3次30分鐘左右的有氧運動,減少久坐時間。如果男性頸圍超過38厘米、女性大于35厘米,建議及時到醫院做進一步評估,超重、高血脂、高血壓人群尤其要關注頸圍。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