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狀態看出內心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1-25 00:01
【byb.cn 】(來源:)嗜辣壓力大 暴食因不安 分享者開朗 吃飯狀態看出內心
吃得很快——個性急躁。吃飯速度與個性有一定關系。比如A型性格者比較急躁,做事急于求成,目的性和計劃性都比較強。他們把吃飯當作任務,希望早點吃完去做別的事,所以進食速度比較快。而B型性格者做事節奏較慢,沒有太強的時間觀念,也沒有太多功利心,傾向于享受生活,吃飯也極具儀式感,慢條斯理。當然,吃飯速度也受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影響:特別忙碌、休息時間短的人傾向于速戰速決,而比較閑適、注重養生、胃口小的人會放慢速度。
獨自用餐——享受獨處。有些人總是一個人吃飯,可能不是因為個性孤僻沒有飯搭子,而是更希望在安靜的環境中用餐,享受獨處的時光。這種習慣往往與內向、獨立、追求平靜的個性特點有關;有些也受成長經歷影響,比如在童年時期就經常獨自用餐;還有的是輕微“社恐”,和大家一起吃飯時感到不自在……但如果以前經常和朋友、同事聚餐,最近卻獨來獨往,就要有所警惕,這可能是情緒低落甚至是抑郁導致的遠離社交,不能放任不管。遭遇情緒挫折時,建議最好和親友多走動,一起聚聚會、吃吃飯,把苦悶傾訴出來,得到大家的關心和支持,對恢復狀態很有幫助。
喜歡吃辣——良性自虐。受地域、文化、家庭飲食習慣影響,每個人口味不一樣,但有的人在某段時期內會特別愛吃重口味食物,就可能與情緒狀態有關。比如一些人越吃越辣,就是通過“良性自虐”的方式宣泄壓力。辣是一種痛覺,但這種痛苦不會讓人受到實質性的傷害,因此是“良性”的。相反,辣味能刺激出欣快感和爽感,幫助人們釋放壓力、緩解情緒;“辣出眼淚”正好能讓自己趁機哭出來;而且心情不好時,胃口也不好,辣味食品則容易刺激食欲,讓我們至少保持足夠的能量攝入。雖然用吃辣來調節情緒很方便,但也要講究個度,否則有損健康。建議通過其他健康方式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如運動、冥想、聊天或藝術療法等;同時積極尋找和解決情緒問題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平復下來。
暴飲暴食——情緒性進食。吃,對身心來說是一種獎勵,讓人感覺安全、舒適、滿足。如果一個人安全感、價值感稀缺,就可能大吃特吃,以此來填補自己。在不餓的情況下,控制不住地大量進食,伴隨焦慮、不安、空虛和不滿,就屬于情緒性進食,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不懂得處理負面情緒、只把飲食當快樂來源、近期精神壓力過大、童年遭遇過忽視和冷漠等,都是情緒性進食的成因。如果情況比較持久且嚴重,建議尋求精神心理專業人士的幫助。
討厭吃飯——神經性厭食。與情緒性進食相反的,是神經性厭食,這類人對食物失去興趣,甚至感到厭惡。他們對吃飯有恐懼、焦慮心理,覺得這會讓自己變胖、變難看。這種行為在青春期女性中更常見,因為她們對自己的身材形象有著嚴格的要求,對體型抱有異常的羞恥感或焦慮。由于吃得太少,這類患者骨瘦如柴,還常會出現腸胃不適、便秘、閉經、暈厥、心悸、氣短等軀體問題。建議輕癥患者要調整審美觀,學會欣賞自己的身體,認識到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特且值得尊重的,避免過度關注體重和外貌,多關注自己的健康和內心。同時,逐步嘗試接受多樣化的食物,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如果癥狀嚴重,應盡早就醫治療。
非常護食——邊界感強。人們對食物的占有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性。比如有的人非常護食,不喜歡與他人分享,甚至為了占有食物而盡快地把食物全吞下肚。這可能與他們邊界感、領地感較強有關。比如童年時期經歷過食物短缺或與他人爭奪食物的情況,導致對“自己的東西”具有強烈占有欲。而有的人非常喜歡分享食物,經常熱情地向周圍的人“投喂”。他們的性格一般較為開朗熱情,具有利他動機和開放心態,認為分享是美德,也是快樂的源泉。
偶爾分享食物能增進與他人的關系和友誼,無意識護食但又希望給人留下友善印象的人,不妨通過參與聚餐、野餐等活動來培養分享的習慣和心態。而喜歡分享的人,可能也要適度,留意和尊重別人的邊界感,有的人可能不習慣甚至不喜歡被頻繁“投喂”。所以,如果別人謝絕了你的食物,就不要硬塞。
吃飯局促——社交敏感。一群人吃飯時,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喜歡躲在一旁安靜、沉默、小心翼翼地進食,他們在其他場合中也顯得局促不安,這類人可能是對社交過于敏感。一方面,他們過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點負面評價都會讓他們壓力山大,所以喜歡躲起來。另一方面,他們的自我評價也低,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自卑感讓他們總是低頭哈腰、默不作聲。所有社交焦慮都能用“實戰”解決,多出席人多的場合、多準備些話題、多鍛煉閑聊的能力,能有效提升交流能力和信心。
當然,以上這些解讀只能涵蓋部分人,是幫助我們了解自我和他人的一個線索,切不要隨意對號入座、過度貼標簽。識人不能只靠吃飯這一單一維度,還是應以實際相處的全面感受為準。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余淑君
《生命時報》 2025-01-14 第1865期 第15版
吃得很快——個性急躁。吃飯速度與個性有一定關系。比如A型性格者比較急躁,做事急于求成,目的性和計劃性都比較強。他們把吃飯當作任務,希望早點吃完去做別的事,所以進食速度比較快。而B型性格者做事節奏較慢,沒有太強的時間觀念,也沒有太多功利心,傾向于享受生活,吃飯也極具儀式感,慢條斯理。當然,吃飯速度也受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影響:特別忙碌、休息時間短的人傾向于速戰速決,而比較閑適、注重養生、胃口小的人會放慢速度。
獨自用餐——享受獨處。有些人總是一個人吃飯,可能不是因為個性孤僻沒有飯搭子,而是更希望在安靜的環境中用餐,享受獨處的時光。這種習慣往往與內向、獨立、追求平靜的個性特點有關;有些也受成長經歷影響,比如在童年時期就經常獨自用餐;還有的是輕微“社恐”,和大家一起吃飯時感到不自在……但如果以前經常和朋友、同事聚餐,最近卻獨來獨往,就要有所警惕,這可能是情緒低落甚至是抑郁導致的遠離社交,不能放任不管。遭遇情緒挫折時,建議最好和親友多走動,一起聚聚會、吃吃飯,把苦悶傾訴出來,得到大家的關心和支持,對恢復狀態很有幫助。
喜歡吃辣——良性自虐。受地域、文化、家庭飲食習慣影響,每個人口味不一樣,但有的人在某段時期內會特別愛吃重口味食物,就可能與情緒狀態有關。比如一些人越吃越辣,就是通過“良性自虐”的方式宣泄壓力。辣是一種痛覺,但這種痛苦不會讓人受到實質性的傷害,因此是“良性”的。相反,辣味能刺激出欣快感和爽感,幫助人們釋放壓力、緩解情緒;“辣出眼淚”正好能讓自己趁機哭出來;而且心情不好時,胃口也不好,辣味食品則容易刺激食欲,讓我們至少保持足夠的能量攝入。雖然用吃辣來調節情緒很方便,但也要講究個度,否則有損健康。建議通過其他健康方式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如運動、冥想、聊天或藝術療法等;同時積極尋找和解決情緒問題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平復下來。
暴飲暴食——情緒性進食。吃,對身心來說是一種獎勵,讓人感覺安全、舒適、滿足。如果一個人安全感、價值感稀缺,就可能大吃特吃,以此來填補自己。在不餓的情況下,控制不住地大量進食,伴隨焦慮、不安、空虛和不滿,就屬于情緒性進食,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不懂得處理負面情緒、只把飲食當快樂來源、近期精神壓力過大、童年遭遇過忽視和冷漠等,都是情緒性進食的成因。如果情況比較持久且嚴重,建議尋求精神心理專業人士的幫助。
討厭吃飯——神經性厭食。與情緒性進食相反的,是神經性厭食,這類人對食物失去興趣,甚至感到厭惡。他們對吃飯有恐懼、焦慮心理,覺得這會讓自己變胖、變難看。這種行為在青春期女性中更常見,因為她們對自己的身材形象有著嚴格的要求,對體型抱有異常的羞恥感或焦慮。由于吃得太少,這類患者骨瘦如柴,還常會出現腸胃不適、便秘、閉經、暈厥、心悸、氣短等軀體問題。建議輕癥患者要調整審美觀,學會欣賞自己的身體,認識到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特且值得尊重的,避免過度關注體重和外貌,多關注自己的健康和內心。同時,逐步嘗試接受多樣化的食物,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如果癥狀嚴重,應盡早就醫治療。
非常護食——邊界感強。人們對食物的占有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性。比如有的人非常護食,不喜歡與他人分享,甚至為了占有食物而盡快地把食物全吞下肚。這可能與他們邊界感、領地感較強有關。比如童年時期經歷過食物短缺或與他人爭奪食物的情況,導致對“自己的東西”具有強烈占有欲。而有的人非常喜歡分享食物,經常熱情地向周圍的人“投喂”。他們的性格一般較為開朗熱情,具有利他動機和開放心態,認為分享是美德,也是快樂的源泉。
偶爾分享食物能增進與他人的關系和友誼,無意識護食但又希望給人留下友善印象的人,不妨通過參與聚餐、野餐等活動來培養分享的習慣和心態。而喜歡分享的人,可能也要適度,留意和尊重別人的邊界感,有的人可能不習慣甚至不喜歡被頻繁“投喂”。所以,如果別人謝絕了你的食物,就不要硬塞。
吃飯局促——社交敏感。一群人吃飯時,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喜歡躲在一旁安靜、沉默、小心翼翼地進食,他們在其他場合中也顯得局促不安,這類人可能是對社交過于敏感。一方面,他們過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點負面評價都會讓他們壓力山大,所以喜歡躲起來。另一方面,他們的自我評價也低,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自卑感讓他們總是低頭哈腰、默不作聲。所有社交焦慮都能用“實戰”解決,多出席人多的場合、多準備些話題、多鍛煉閑聊的能力,能有效提升交流能力和信心。
當然,以上這些解讀只能涵蓋部分人,是幫助我們了解自我和他人的一個線索,切不要隨意對號入座、過度貼標簽。識人不能只靠吃飯這一單一維度,還是應以實際相處的全面感受為準。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