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止瀉:外感要除濕內傷要健脾

【byb.cn 】(來源:中新網)夏秋季節是腹瀉的高發季節。對于腹瀉,中醫學的認識較系統,并且有較好的療效。中醫將以腹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統稱為"泄瀉"。
"泄"與"瀉"有所區別,糞出少且勢緩者為"泄";糞多而急,如傾瀉之狀者為"瀉"。《內經》中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將泄瀉分得更細,包括"鶩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中醫認為,腹瀉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命門火衰等5種,由此導致脾虛濕盛、脾失健運、大小腸功能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造成腹瀉。
感受外邪。多引起急性腹瀉,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感染引起的腹瀉,中醫學認為是感受暑、濕、寒、熱等外邪所致,其中以感受濕邪者最多。
飲食所傷。夏秋季節,脾胃運化能力下降,如果再加上飲食無節制,容易積食;有人過食肥甘厚味,濕熱內生;有人過食生冷,寒邪傷身;有的吃了腐敗不潔食物,都可能發生腹瀉。
情志失調。腹瀉和情緒因素也有很大關系,如果心煩、生氣,會造成肝氣不舒、橫逆克脾、脾失健運、升降失調;憂思過多的人,脾氣不運,也容易發生腹瀉;有的人本身脾虛,在生氣的時候吃飯,會更傷脾,引起腹瀉。
脾胃虛弱?,F代醫學發現,很多全身性疾病均可導致腹瀉,如糖尿病、甲亢等內分泌疾病和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中醫認為,這些疾病都會伴隨勞倦內傷、久病體虛、脾胃腸虛弱,如果胃腸功能減退,就不能受納水谷,也不能運化精微,反而聚水成濕,積谷為滯,導致清濁不分,形成腹瀉。
命門火衰。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往往是腹瀉的高發人群,其原因在于,年老體弱者,腎氣不足;或久病之后,腎陽受損;或性生活無度,導致腎氣受損,繼而影響脾胃,形成腹瀉。中醫認為,腎主大小便,若腎氣不足,門關不嚴,則常常表現為清晨腹瀉,俗稱"五更瀉"、"雞鳴瀉"。
中醫治療腹瀉,強調分清外感和內傷,這和現代醫學強調分清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是一致的。外感之中濕邪最為重要,內傷當中脾虛最為關鍵,因此中醫對腹瀉的防治均強調健脾祛濕,可多吃冬瓜、薏米、山藥、蓮子等。另外,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飲食要清淡、衛生,避免過多食用寒涼的食物,既包括西瓜、梨等寒性食物,也包括冰激凌、涼啤酒等溫度較低的飲食。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