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醫生不能自醫 兩周北京3位醫生猝死

醫生不能自醫 兩周北京3位醫生猝死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4-10-28 07:44

    【byb.cn 】(來源:北京晚報)這兩天,微信朋友圈里充滿了悲傷的氣氛:最近兩周,北京兩家知名三甲醫院接連倒下了三名醫生:

  10月12日,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醫師張普柱醫生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55歲。

  10月24日,阜外醫院麻醉醫生昌克勤在手術室內突然昏迷,發現時已無呼吸,CT檢查顯示其腦干出血30毫升,宣武醫院、天壇醫院的專家會診后認為預后極差,最好的結果就是植物人,昌醫生今年只有42歲,現在仍然住在醫院的重癥監護室。

  10月25日,積水潭醫院骨科的骨腫瘤專家丁易在泰國參加亞太骨科年會期間,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48歲。

 

近年來,北京的醫生猝死事件屢有發生。去年11月,武警總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奇連續五天做手術搶救患者,做完最后一臺手術,他感覺不舒服,準備回家休息,結果暈倒在家門口。從昏迷中醒來,王奇預感自己情況不好,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明天把我的手術停了吧!”半個月后,王奇因腦出血經搶救無效逝世,年僅49歲。2008年在全國多家醫療機構中進行的《中國醫生生存狀況調查》顯示,近八成醫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時;67%的人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83%的醫生稱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癥;37%的人周圍有同事猝死。

 

很多人聽聞醫生特別是中青年醫生突然離世的消息后,第一反應就是“醫生怎么也會猝死?”實際上,在健康面前,醫務工作者并沒有豁免權,他們的患病風險并不比普通人群低,醫生的工作性質決定了這一群體精神緊張度高、壓力大、體力活動少,伴隨著醫生自身年齡的增長,多種常見病、多發病也會讓“醫生”逐漸成為“病人”。無休息的學習,高強度的工作,糾結的醫患關系……種種因素,也讓很多醫生對自己的生存狀況感到不滿意。這種不滿意投射到他們對子女擇業的傾向上。中國醫師協會2011年對北京、河北、廣東、海南、云南、甘肅等11個省市的6000余位各層級的醫師進行的執業狀況調查問卷顯示:近8成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近5成醫療工作人員對目前的執業環境不滿意,甚至不少醫生對自己的執業環境感到恐懼和不安。很多目前的主力醫生都非常擔憂:在國外,學醫的是最頂級的學生;但在國內,最優秀的高中生已經不愿意選擇當醫生了,“等到我們老的時候,給我們看病的醫生還能信得過嗎?”現在,不僅僅是下一代醫生的來源堪憂,而是主力軍也面臨著過重的工作壓力。

 

在得知丁易猝然離開后,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寫了一篇文章緬懷他的學弟。田偉寫道:我特別喜歡丁易大夫,喜歡他的善良,喜歡他的博學,喜歡他的天賦,喜歡他的熱情,喜歡他總是對我說:“院長,我還得和您說說這件事。”以及之后的沒完沒了的說明。現在我真想說: 你別走,再來和我接著說吧,多長都沒關系!據說燒傷科的張普柱醫生突然辭世的時候,丁易醫生說過:“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作為醫院的明日之花,竟然就如此突然凋謝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