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癌癥地圖-每分鐘5人死于癌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中國癌癥地圖”,被稱為“最新版”。每分鐘6人被診斷為癌癥,每分鐘5人死于癌癥,人們一生中患癌的概率約為22%,數據驚人。網上報上,轉載頻頻,寒意陣陣。
這份地圖數據來源非官方。科技部啟動的官方“中國癌癥地圖集”項目要到2017年才能完成,上一個官方地圖是35年前繪制。這次流傳的“中國癌癥地圖”,是據《2012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數據而繪,2012年發布的其實已經是3年前的數據,距今已有5年,因此,其數據并不準確。如江蘇2010年以來高發癌順序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而地圖列胃癌為第一。
這個解讀,或算指出了眼下這份“癌癥地圖”的數據缺憾,但不管數據不及時也好、非官方也好,緩解不了社會性的癌癥焦慮。癌癥成為一種常見疾病及其高致死性,這兩個特點交叉作用,形成了社會性焦慮的基礎。
不同于非典和埃博拉的是,癌癥不是來去如風,而是嵌入了日常生活。感冒咳嗽、牙疼上火也在日常生活中,但癌癥是死亡率很高的。對那些如風來去的疾病,人們的反應往往是恐慌,雖然不見得有好的治療方案,但應對中強調“可控可防”。對那些伴隨日常生活的“小病”,人們大多不以為意,哪怕“一次感冒流行曾導致全球1500萬人死亡”,人們也平靜得很。癌癥既是日常的又是不尋常的,引起巨大的不安。
“癌癥不是絕癥”,這是現在醫學給出的意見,有所謂“三個三分之一”的說法:三分之一可預防,三分之一可治愈,三分之一可延長生命。但這一意見,顯然未能像癌癥進入日常生活那樣,成為人們對癌癥的普遍認識。
癌癥是人們有高度刻板印象的疾病,一個診斷就會改變患者自身的生命預期,同時改變患者的社會關系狀態。震驚、嘆息、同情之際,彌漫著一種“行之不遠”的氣息。病名加臨使正常生活順理成章地中止,執行效率高過任何命令。
癌癥使尋求奇跡變成可以理解的行為,患病原因的尋找則變成隱含著指責的人格評價,自己對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的檢討,人們說“心胸放開別郁結”,好像癌癥是心胸狹窄的產物。癌癥的病名中包含了強大的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乃至人生哲學糾結。
顯然,一個疾病產生如此巨大的效應,在于它對生命形成的巨大壓迫。在有效的治愈辦法出現,使癌癥變成普通疾病或者被逐出日常生活之前,社會性的癌癥焦慮是難以改變的。這也就決定了悲觀背景的癌癥話題的長期性。
可以欣慰的是,這種長期性并非連續顯現。人們不會以“可能患癌”來開始每一天的生活或者布局自己的未來。癌癥話題的偶爾出現,是使焦慮顯性化,同時也奇妙地使焦慮因得到表現而被一定程度地緩釋。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