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是世界難題歐洲也不例外

6日,人民日報國際版刊發兩篇文章,《頭號“殺手”暴露歐盟醫保制度弊端》《英國醫改,路在何方?》,分別指出歐盟及英國的醫療困境。
歐洲死亡人數的77%源于慢性病
暴露對慢性病的關注十分不夠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15歲以上人口中有超過1/3受到慢性病的折磨,死于慢性病的比例占到總體死亡人數的七成以上。為此,專家建議,歐盟需要改革現行醫保體系,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預防,積極為每一個人的健康構筑防護網。
歐盟委員會的調查顯示,歐盟每年用于治療慢性病的支出約為7000億歐元(1歐元約合7.5元人民幣),占到歐盟醫療支出的70%—80%。
世衛組織的報告稱,歐盟現行醫療保障支出在分配上不利于防治慢性病,需要進行相應政策調整。歐盟目前將97%的醫療預算都用在了急性和慢性疾病患者的救治上,而疾病預防方面的支出只占到醫療預算的3%,加大預防性醫療支出是歐盟需要考慮的政策選項。
新任歐盟委員會衛生專員威特尼斯?安德魯凱吉斯表示,未來5年將致力于改革現有醫保制度,加大對慢性病預防的投入,“我想把工作重心放在疾病預防上,因為我相信在預防方面投入越多,在治療方面的支出就會越少,人們的健康狀態就會越好”。但有分析指出,歐洲的醫保制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歐盟委員會衛生委員會被賦予的權力有限,要想在短時間改變現狀恐怕不容易。
英國從全民醫保典范到全民詬病
醫療開支令政府不堪重負、民眾日益不滿
長期以來,英國一直以其國民健康服務體系為榮。英國1946年《國民健康服務法》規定,無論勞動者還是非勞動者,無論個人支付能力大小,都應得到免費的全方位醫療服務。NHS在此基礎上建立,宗旨是實現全民覆蓋:即國家稅收是主要資金來源,個人無需購買醫療保險。
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現代生活方式導致慢性病負擔增大,醫療費用增加,政府財政支出每年都在飛速增長。缺乏競爭導致醫療機構漸失活力,醫護人員積極性不高,再加上機構臃腫導致官僚之風盛行,患者的不滿情緒加劇,一些患者為得到滿意服務,不得不自費去私立醫院。盡管英國政府不斷探索醫改之路,但至今改革收效甚微。
迫于醫院基礎設施亟待擴建和資金短缺的壓力,英國政府從1992年就開始探索利用公私合營的模式建設和運營公立醫院。2012年3月,《醫療與社會保健法案》在議會通過。新法規定,任何達到價格要求的醫療服務提供商都能參與NHS競爭,即允許私營醫療機構參與到醫療服務市場競爭中。
從2003年至今,政府通過獨立醫療中心向私營醫療機構輸送了至少50億英鎊資金,使本來就緊張的醫療預算更加捉襟見肘。但這些醫療中心拿了錢,并沒有完全兌現醫療服務承諾,病人獲得的服務實際上在減少。
現在人們擔心,越來越多的NHS機構將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需要購買高額醫療保險的私營醫療機構。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