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到夏季流行貼伏貼

在我國古代,運用貼膏治病的方法由來已久,而“三伏貼”目前可查的文字記錄就是清代張璐編撰的《張氏醫通》。《張氏醫通》中提到“三伏貼”采用“白芥子、細辛、延胡索、甘遂等共為末,入麝香,以生姜水調敷肺俞、膏肓、百勞等穴治冷哮。”
白芥子:【性味】辛,熱,【歸經】入手太陰肺經。有資料說有毒,也有說無毒。【功能主治】: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細辛:【性味】辛,溫,【歸經】入肺、腎經。【功能主治】祛風,散寒,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
延胡索:【性味】辛、苦,溫,【歸經】歸肝、脾經。【功能主治】活血,利氣,止痛。用于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跌撲腫痛。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歸經】歸肺、腎、大腸經。【功能主治】瀉水逐飲。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更不利,消腫散結:外用可治癰腫瘡瘍。
麝香:【性味】辛、溫,【歸經】歸心、脾經。【功能主治】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用于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經閉,癓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癰腫瘰疬,咽喉腫痛,跌撲傷痛,痹痛麻木。
生姜:【性味】辛、溫,【歸經】歸肺、胃、脾經。【功能主治】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作用,特別對于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后,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大家注意到了,上面幾味藥全部都是熱性藥。符合中醫治療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思想體系。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本站]說說過敏那點事03-27
- [本站]從春眠不覺曉這首詩說起03-20
- [本站]說說抑郁癥那點事03-13
- [本站]東北.糖尿病高發.滑雪03-06
- [本站]AI讓醫療平權正變為現實02-27
- [本站]急性胃痛剛好又出現體位性眩...02-20
- [本站]春節夜急性胃痛用Deeps...02-13
- [事件]流失的肌肉可以長回來04-08
- [事件]食物過敏成多國餐飲的新挑戰04-08
- [事件]白葡萄酒與皮膚癌關系大04-08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事件]整夜不睡體內炎癥增加04-07
- [事件]力量訓練對老年失眠有幫助04-07
- [事件]挖鼻孔致動脈血管破裂04-07
- [事件]社會角色多健康感覺好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