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澍田,山東聊城人,男,副院長、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現為博士生導師、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委員、多家雜志副主編、編委。擅長消化內鏡介入診斷與治療,如早期癌的內鏡下切除,晚期癌的支架置入,肝硬化的結扎和硬化,膽結石的內鏡下取石,胰腺炎的內鏡治療。
教育經歷:
1980.9~1985.7 山東醫學院(現山東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專業經歷:
1988.9~1992.9 在首都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攻讀消化科碩士、博士學 位, 獲博士學位。
2004.3~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
2003.9~ 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
2000.10~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科副主任、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4.10~2000.10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1992.10~1994.10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科工作,主治醫師。
1985.8~1988.8 在北京友誼醫院內科工作,住院醫師。
外訪經歷:
2002.1~2002.7 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1999.11~2000.2 作為研究學者在美國南卡羅來那州醫科大學消化系病中心(師從 P.B. Cotton)進行學術交流。
1995.6~1995.9 作為訪問學者在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師從 S.C. Sydney Chung)進行學術交流。
1994.3~1994.6 作為訪問學者在香港大學圣·瑪麗醫院(師從 S.K. Lam)進行學術交流。
專業特長:
臨床側重于消化內鏡介入(微創)診斷與治療,如早期癌的內鏡下切除,晚期癌的支架置入,肝硬化出血的結扎和硬化、潰瘍病出血的內鏡下止血,膽結石的內鏡下取石,胰腺炎的內鏡治療。在第五、六屆國際治療內鏡及胃腸病學術會議及第二屆中國消化疾病學術周進行現場操作表演。科研側重于消化系癌前疾病癌變的分子機制、干預措施及早診、早治。
社會兼職:
兼任《中國醫刊》副主編、《消化疾病觀察》副主編、《中華消化雜志》副主編、《中華消化內鏡雜志》副主編、《中國實用內科雜志》副主編、《中華臨床營養雜志》副主編,《中華內科雜志》、《臨床內科雜志》、《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編委。中國醫師協會理事、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
北京市第12屆人大代表 北京市青聯第七、八屆委員、常委。
科研、獲獎及發表文章:
作為第一責任人承擔95國家重點科技項目(攻關)計劃之"‘中國21世紀議程‘實施能力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使用新技術研究"項目中的"環境與健康"課題中的"反流性食管炎與早期食管癌關系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之專題
作為第一責任人承擔國家科委下達的國際合作項目(99-35-13)一項作為第一責任人已完成國家科委下達的國際合作項目(97-343-01)一項
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作為第一責任人承擔北京市科委重點課題一項
參與國際合作課題一項(菲律賓、中國香港、大陸)。
作為第一作者的"中藥鴉膽子的新用途—-治療胃潰瘍的機理及臨床研究"獲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獎作為第一作者的"消化性潰瘍發病與氣象因子關系的研究"獲北京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已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及雜志上發表論文56篇,作為主編之一撰寫專著一本,作為副主編之一撰寫專著一本,作為第一譯者翻譯專著一本,為五本專著撰寫其中部分章節。
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科技新星,曾獲北京市"五四獎章"、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先進工作者、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