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隱疾:水土不服陷內外交困

[行業新聞] 作者 :byb.cn 日期:2015-7-16 00:01
【byb.cn 】(來源:時代周報)除明顯的虧損外,半年多來,“電子處方”業務受困、更換管理層、業務重組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令阿里健康陷入初來乍到的不得意中。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在醫藥領域的擴張,或正面臨著水土不服的跡象。
7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公司阿里健康(00241.HK)披露的年度業績公告顯示,截至2015年3月31日,歸屬于本公司擁有人的年度虧損額為1.01億港元(約合8000萬人民幣),較上一財年虧損額增加159%。
阿里健康解釋稱,“包括銷售、市場推廣費用以及產品研發等基礎建設導致的早期人力成本的支出,是連續虧損的原因”。
除明顯的虧損外,半年多來,“電子處方”業務受困、更換管理層、業務重組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令阿里健康陷入初來乍到的不得意中。
失敗的嘗試
阿里健康的前身是中信21世紀。在被阿里收購之前,中信21世紀在業界名不見經傳。但其擁有兩項資源,令人艷慕:一是業內第一塊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證的試點牌照;二是全國藥品電子監管碼。
此前的2013年11月12日,國家食藥總局批準了國內首家可開展互聯網藥品交易B2C第三方平臺試點—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該平臺隸屬于中信21世紀。
正是看重上述兩項資源,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聯合耗資10億元人民幣,控股中信21世紀公司(后更名“阿里健康”)。
入主半年后,阿里啟動“藥品安全計劃”,基于中信21世紀數據,使用手機淘寶、支付寶錢包客戶端掃描全國市面上任意1盒藥品包裝上的條形碼、藥品監管碼,就能獲得該藥品的真偽提示、用法、禁忌、生產批次、流通過程等信息。
同年11月,阿里健康App上線。阿里健康App被認為是馬云正式進軍醫藥領域的第一槍,甚至被寄望用互聯網的顛覆力量“撬動醫改”、“倒逼醫藥分家”。
在公立醫院改革中,與利益相關最密切的改革為藥品零差率銷售,政府希望借此消除此前以藥養醫的弊端。2014年5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試探性地將處方藥分流到線上,實現醫藥分家,擬放開網上銷售處方藥,并提出允許第三方物流配藥品。醫療互聯網開始成為醫改的外部推手。
2014年7月,河北省政府與阿里巴巴簽訂的“云上河北”一攬子協議,其中包含“智慧醫療”,直指處方社會化。
2014年10月26日,河北省衛生廳以規劃與信息處的名義下發文件,確定了5家處方電子化試點醫院。2014年11月,阿里健康App正式公測,試點地即選在河北省會石家莊。
按照最初的設想,阿里健康App是從處方藥銷售切入,試圖打造成一款醫藥行業的“滴滴打車”—只要醫生在電腦上輸入處方,就會在患者的阿里健康App上同步顯示。與此同時,全國上萬家連鎖藥店、診所的電腦屏幕也會收到處方,競相報價。患者根據報價、網評和距離作出選擇,可以用醫保在線支付,也可以要求送藥上門。
從去年11月開始,阿里健康與石家莊連鎖藥店合作推出電子處方業務。并沿用阿里集團在打車領域的補貼政策,以現金激勵的方式,從最初的購藥“滿30元送20元”,補貼金額由阿里健康承擔。
從公開的信息來看,項目執行不力。阿里健康向石家莊試點藥店承諾的“強勢宣傳”并未出現,在醫療類App中,阿里健康在蘋果商店的下載量甚至沒能排進前100名。
公測以來,阿里健康App的推廣遠低于試點藥店的預期,甚至被一些體驗后的用戶揶揄“槽點太多”,補貼的金額也由最初的購藥“滿30元送20元”到“滿30元減10元”,再到“買藥補貼”。
轉戰云醫院
形勢比人強。在醫藥電商領域受挫后,阿里健康轉而主攻基于云端的網絡虛擬醫院。
2015年4月1日,阿里健康云醫院正式上線。按照阿里健康的暢想,是計劃通過介入醫院電子處方環節,以及通過類似“滴滴打車”模式,進軍醫藥電商領域,倒逼醫藥分家,打造“醫院、患者、阿里健康、藥店”的O2O閉環,改造傳統醫院的就醫流程甚至整個生態。
目前在中國,大型醫療機構一般都有醫院信息系統,即業界所說的HIS系統。該系統是醫院日常辦公用的系統,可以記錄病人就診、檢驗、醫生處方情況等,使醫院辦公實現信息化。
HIS系統一般比較昂貴,有的大醫院的系統甚至上千萬元,中小醫療機構一般買不起,因此很多中小醫療機構至今記錄病人情況都是用紙質病歷手寫。阿里健康瞄準的正是這塊市場,做法是依托阿里云平臺,為中小醫療機構提供免費的云HIS信息系統,阿里健康稱之為“云醫院”,其意圖是吸引中小醫療機構進入平臺,最終解決處方外流的問題。
據此目標,阿里健康線下還缺少“基礎環境建設”,這些資源有可能來自于民營醫院、保險系診所以及其他不同的聯盟等,也不排除莆田系—值得一提的是,5月13日,馬云和莆田市政府合作,共同探討10年后的醫療體系。
在醫生聚集方面,互聯網醫療領域已經有大量的先行者,比如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此外大大小小的掛號平臺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
這些平臺大多面臨的問題是,醫生雖多,但是頂級醫生不多,平臺上進行的大多是頭疼腦熱的問診,同時還面臨著一定的法律風險。
阿里健康的做法,不是去搶醫生,而是尋找平臺合作。今年3月,阿里健康接入新浪愛問醫生平臺,愛問醫生是新浪微博在2014年6月推出的在線醫療服務平臺。
4月1日,阿里健康宣布與浙江迪安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迪安診斷”)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迪安診斷是國內獨立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機構,以提供診斷服務外包為核心業務,目前為全國8000多家醫院提供醫療檢驗服務。
無論是接入愛問醫生,還是接管迪安診斷,阿里健康對云醫院平臺的興趣已是溢于言表。除了上述公司外,阿里健康還與華潤萬東、衛寧軟件、白云山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醫療健康領域被視作是最后一塊電商沃土,醫藥健康行業對于阿里健康的一舉一動,甚是揣測和質疑,又顯示出傳統行業對于互聯網的焦慮。
內外交困
7月3日,阿里健康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申請文件,啟動收購阿里巴巴轉讓旗下天貓在線大藥房交易平臺業務營運權的程序。
阿里健康遞交的通函顯示,阿里健康將申請定向發行32.7億股股份及本金總額為21.6億港元的可轉換債券4.1億股,以換取天貓在線大藥房交易平臺運營業務。
這一筆反向收購完成后,阿里巴巴對阿里健康的實際持股比例將從此前的38%上升到約53%,阿里健康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子公司。
目前在天貓平臺上,有186家互聯網藥房在銷售非處方藥、醫療器械、隱形眼鏡和其他保健產品。阿里健康財報披露的數據顯示,2014年3月-2015年3月,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總商品交易額達到了47.4億元人民幣。
該交易完成后,阿里健康可在后臺負責運營天貓醫藥的商家,并與天貓醫藥的聯手,包攬藥品上市及銷售的全部流程。
天貓醫藥館的并入,反映出了阿里一系列深度整合的一角,而人事重組也是阿里健康業務變動的重要原因。
今年3月底,阿里健康COO張守川辭職。他的辭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是他對大半年前發動的處方藥網售戰役出師不利而承擔后果。
4月初, “十八羅漢”之一的吳泳銘出任阿里健康董事會主席,阿里巴巴淘點點事業部總經理王磊擔任阿里健康CEO。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新管理層上任后,即叫停了阿里健康的電子處方社會化流轉業務,對于消費者的補貼亦暫停。此外,一個由阿里健康內的藥品O2O團隊和天貓醫藥館團隊開始聯合研發新App,專注在線醫藥購買服務。
此款新應用是在保留阿里健康App中購藥入口的前提下,將阿里健康原有的在線購藥功能獨立出來運營,該產品或將在今年9月上線。
對于阿里健康目前的困境,張守川在今年4月離任后接受行業媒體《健康智匯》采訪時坦言,“內外兩方面原因造成了阿里健康目前的處境,并且內因大于外因,內部協調與信任反倒成了影響業務進程的關鍵。”
“醫療健康是個新興的大產業,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很多,從某個角度講,阿里非常強勢,收購、并購后空降幾個頭領很容易,但內部文化的深層次融合會任重道遠。”張守川說。
關注阿里健康的人士對其未來的發展有著南轅北轍的看法。其中一方認定公司的虧損面還將擴大,愈擴張愈陷困境;可另一方則不以為然——阿里健康或將牽動整個醫藥改革的幕布,其理由是,互聯網思維下的重資產才是正途。
7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公司阿里健康(00241.HK)披露的年度業績公告顯示,截至2015年3月31日,歸屬于本公司擁有人的年度虧損額為1.01億港元(約合8000萬人民幣),較上一財年虧損額增加159%。
阿里健康解釋稱,“包括銷售、市場推廣費用以及產品研發等基礎建設導致的早期人力成本的支出,是連續虧損的原因”。
除明顯的虧損外,半年多來,“電子處方”業務受困、更換管理層、業務重組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令阿里健康陷入初來乍到的不得意中。
失敗的嘗試
阿里健康的前身是中信21世紀。在被阿里收購之前,中信21世紀在業界名不見經傳。但其擁有兩項資源,令人艷慕:一是業內第一塊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證的試點牌照;二是全國藥品電子監管碼。
此前的2013年11月12日,國家食藥總局批準了國內首家可開展互聯網藥品交易B2C第三方平臺試點—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該平臺隸屬于中信21世紀。
正是看重上述兩項資源,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聯合耗資10億元人民幣,控股中信21世紀公司(后更名“阿里健康”)。
入主半年后,阿里啟動“藥品安全計劃”,基于中信21世紀數據,使用手機淘寶、支付寶錢包客戶端掃描全國市面上任意1盒藥品包裝上的條形碼、藥品監管碼,就能獲得該藥品的真偽提示、用法、禁忌、生產批次、流通過程等信息。
同年11月,阿里健康App上線。阿里健康App被認為是馬云正式進軍醫藥領域的第一槍,甚至被寄望用互聯網的顛覆力量“撬動醫改”、“倒逼醫藥分家”。
在公立醫院改革中,與利益相關最密切的改革為藥品零差率銷售,政府希望借此消除此前以藥養醫的弊端。2014年5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試探性地將處方藥分流到線上,實現醫藥分家,擬放開網上銷售處方藥,并提出允許第三方物流配藥品。醫療互聯網開始成為醫改的外部推手。
2014年7月,河北省政府與阿里巴巴簽訂的“云上河北”一攬子協議,其中包含“智慧醫療”,直指處方社會化。
2014年10月26日,河北省衛生廳以規劃與信息處的名義下發文件,確定了5家處方電子化試點醫院。2014年11月,阿里健康App正式公測,試點地即選在河北省會石家莊。
按照最初的設想,阿里健康App是從處方藥銷售切入,試圖打造成一款醫藥行業的“滴滴打車”—只要醫生在電腦上輸入處方,就會在患者的阿里健康App上同步顯示。與此同時,全國上萬家連鎖藥店、診所的電腦屏幕也會收到處方,競相報價。患者根據報價、網評和距離作出選擇,可以用醫保在線支付,也可以要求送藥上門。
從去年11月開始,阿里健康與石家莊連鎖藥店合作推出電子處方業務。并沿用阿里集團在打車領域的補貼政策,以現金激勵的方式,從最初的購藥“滿30元送20元”,補貼金額由阿里健康承擔。
從公開的信息來看,項目執行不力。阿里健康向石家莊試點藥店承諾的“強勢宣傳”并未出現,在醫療類App中,阿里健康在蘋果商店的下載量甚至沒能排進前100名。
公測以來,阿里健康App的推廣遠低于試點藥店的預期,甚至被一些體驗后的用戶揶揄“槽點太多”,補貼的金額也由最初的購藥“滿30元送20元”到“滿30元減10元”,再到“買藥補貼”。
轉戰云醫院
形勢比人強。在醫藥電商領域受挫后,阿里健康轉而主攻基于云端的網絡虛擬醫院。
2015年4月1日,阿里健康云醫院正式上線。按照阿里健康的暢想,是計劃通過介入醫院電子處方環節,以及通過類似“滴滴打車”模式,進軍醫藥電商領域,倒逼醫藥分家,打造“醫院、患者、阿里健康、藥店”的O2O閉環,改造傳統醫院的就醫流程甚至整個生態。
目前在中國,大型醫療機構一般都有醫院信息系統,即業界所說的HIS系統。該系統是醫院日常辦公用的系統,可以記錄病人就診、檢驗、醫生處方情況等,使醫院辦公實現信息化。
HIS系統一般比較昂貴,有的大醫院的系統甚至上千萬元,中小醫療機構一般買不起,因此很多中小醫療機構至今記錄病人情況都是用紙質病歷手寫。阿里健康瞄準的正是這塊市場,做法是依托阿里云平臺,為中小醫療機構提供免費的云HIS信息系統,阿里健康稱之為“云醫院”,其意圖是吸引中小醫療機構進入平臺,最終解決處方外流的問題。
據此目標,阿里健康線下還缺少“基礎環境建設”,這些資源有可能來自于民營醫院、保險系診所以及其他不同的聯盟等,也不排除莆田系—值得一提的是,5月13日,馬云和莆田市政府合作,共同探討10年后的醫療體系。
在醫生聚集方面,互聯網醫療領域已經有大量的先行者,比如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此外大大小小的掛號平臺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
這些平臺大多面臨的問題是,醫生雖多,但是頂級醫生不多,平臺上進行的大多是頭疼腦熱的問診,同時還面臨著一定的法律風險。
阿里健康的做法,不是去搶醫生,而是尋找平臺合作。今年3月,阿里健康接入新浪愛問醫生平臺,愛問醫生是新浪微博在2014年6月推出的在線醫療服務平臺。
4月1日,阿里健康宣布與浙江迪安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迪安診斷”)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迪安診斷是國內獨立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機構,以提供診斷服務外包為核心業務,目前為全國8000多家醫院提供醫療檢驗服務。
無論是接入愛問醫生,還是接管迪安診斷,阿里健康對云醫院平臺的興趣已是溢于言表。除了上述公司外,阿里健康還與華潤萬東、衛寧軟件、白云山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醫療健康領域被視作是最后一塊電商沃土,醫藥健康行業對于阿里健康的一舉一動,甚是揣測和質疑,又顯示出傳統行業對于互聯網的焦慮。
內外交困
7月3日,阿里健康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申請文件,啟動收購阿里巴巴轉讓旗下天貓在線大藥房交易平臺業務營運權的程序。
阿里健康遞交的通函顯示,阿里健康將申請定向發行32.7億股股份及本金總額為21.6億港元的可轉換債券4.1億股,以換取天貓在線大藥房交易平臺運營業務。
這一筆反向收購完成后,阿里巴巴對阿里健康的實際持股比例將從此前的38%上升到約53%,阿里健康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子公司。
目前在天貓平臺上,有186家互聯網藥房在銷售非處方藥、醫療器械、隱形眼鏡和其他保健產品。阿里健康財報披露的數據顯示,2014年3月-2015年3月,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總商品交易額達到了47.4億元人民幣。
該交易完成后,阿里健康可在后臺負責運營天貓醫藥的商家,并與天貓醫藥的聯手,包攬藥品上市及銷售的全部流程。
天貓醫藥館的并入,反映出了阿里一系列深度整合的一角,而人事重組也是阿里健康業務變動的重要原因。
今年3月底,阿里健康COO張守川辭職。他的辭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是他對大半年前發動的處方藥網售戰役出師不利而承擔后果。
4月初, “十八羅漢”之一的吳泳銘出任阿里健康董事會主席,阿里巴巴淘點點事業部總經理王磊擔任阿里健康CEO。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新管理層上任后,即叫停了阿里健康的電子處方社會化流轉業務,對于消費者的補貼亦暫停。此外,一個由阿里健康內的藥品O2O團隊和天貓醫藥館團隊開始聯合研發新App,專注在線醫藥購買服務。
此款新應用是在保留阿里健康App中購藥入口的前提下,將阿里健康原有的在線購藥功能獨立出來運營,該產品或將在今年9月上線。
對于阿里健康目前的困境,張守川在今年4月離任后接受行業媒體《健康智匯》采訪時坦言,“內外兩方面原因造成了阿里健康目前的處境,并且內因大于外因,內部協調與信任反倒成了影響業務進程的關鍵。”
“醫療健康是個新興的大產業,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很多,從某個角度講,阿里非常強勢,收購、并購后空降幾個頭領很容易,但內部文化的深層次融合會任重道遠。”張守川說。
關注阿里健康的人士對其未來的發展有著南轅北轍的看法。其中一方認定公司的虧損面還將擴大,愈擴張愈陷困境;可另一方則不以為然——阿里健康或將牽動整個醫藥改革的幕布,其理由是,互聯網思維下的重資產才是正途。
相關文章
- [行業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布04-03
- [行業新聞]集采藥大降價 咋能降價不降...01-03
- [行業新聞]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12-20
- [行業新聞]九地試點設立外商獨資醫院12-01
- [行業新聞]衛健委:推行醫院檢查結果互...11-29
- [行業新聞]京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82....08-24
- [行業新聞]中疾控: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11-26
- [行業新聞]北京發布重點場所AED電子...11-23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