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行業新聞>> 醫學專業真被考生冷落了嗎?

醫學專業真被考生冷落了嗎?

byb.cn
[行業新聞] 作者 :byb.cn 日期:2015-9-6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近年來,醫患矛盾突出、傷醫事件頻發,導致一些醫護紛紛離開醫療崗位。很多從醫的人也不希望子女再學醫。今年高考后,甚至有傳言說,一直有高分門檻的醫學院校和專業受到冷落,有些招不夠人,有些不得不降分。我國醫療人才儲備是否陷入困境?《生命時報》記者就此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廖新波展開對話。


  一、“高分專業”是否遇冷


  《生命時報》:最近,網絡上流傳著“好學生不學醫”的說法,主要是說優秀學子對醫學專業望而卻步,導致一些醫學院校和醫學專業被冷淡,情況真是這樣嗎?


  廖新波:很多人向我表達了對醫學專業前景的憂慮,比如一些醫生反映,優秀學生不愿再從醫。


  劉玉村:據我了解,確實有些學生對選擇醫學專業猶豫不決。不過,從今年各地醫學專業招生情況看,北京大學醫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知名醫學院校,在湖南、福建、江蘇等地的招生情況仍不錯。北京高考招生中,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大醫學部錄取分數線均超往年。也有個別醫學院校在某些省份的錄取分數線下降,可能是錄取線的正常波動。


  《生命時報》:在您看來,哪些因素可能影響考生選擇醫學專業?


  劉玉村:醫療糾紛和工作壓力可能是主要原因。目前,國內醫患關系可概括為“總體尚好、部分緊張、局部惡劣”。但這“局部惡劣”足以讓全國700多萬醫務工作者擔憂工作風險,還使部分醫學生畢業就轉行,以及本想學醫的人開始猶豫。另外,多數醫生工作時間長、壓力大,臨床醫生猝死事件增多,也讓部分學子對醫學望而卻步。


  廖新波:我認為,這可能與醫生受尊敬程度不夠、收入不高有關。整體而言,醫生收入并不算高,且地區差距懸殊。同類型醫院,北上廣等大城市醫生的收入可能是寧夏等中西部地區醫生的2~3倍;同一城市中,三甲醫院估計是社區醫院醫生收入的兩倍多。但大城市、大醫院所需醫生有限,大多數基層醫生在接受多年教育、培訓后收入不高,便會影響報考積極性。

  不過,這也讓學生和家長選擇醫學時趨于理性。以往大家認為醫生收入高,便會說服并沒學醫志向的孩子填報醫學專業。這部分人可能承受不了醫學專業的學習、實習壓力,最終仍會轉向其他專業。


  二、醫生一定是個受尊敬的職業 


  《生命時報》:我們該如何看待當下醫療環境的困境,以及醫生這個職業的未來發展? 


  廖新波:我個人認為,醫生不受尊重的問題不會太久。它不符合普世價值觀,有失社會倫理和行政倫理。現在有些醫生不讓子女學醫情有可原,但這不是醫生的心里話,而是一種對現實無奈、痛苦的抵抗。 

  我認為,醫生好患者才會好。沒有好的醫生,就不會有好的醫療;沒有好的醫療,就不會有好的患者服務。這需要國家、醫院、醫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要改變這一現狀,希望更多立志從醫的學子不要猶豫,獻出一份力量。


  劉玉村:需要明確的是,目前的醫患矛盾中,患者更多指向高年資醫生。由于資歷尚淺,醫院、科室會對年輕醫生和醫學生進行適當保護,因此不必因為擔心醫患矛盾而放棄學醫。從長遠來看,醫生一定是個受尊敬的職業。

  我在北大醫院里宣傳的核心價值觀叫“厚德尚道”,簡稱“厚道”。如果醫生對病人厚道,院長對職工厚道,大家就能相互尊重。隨著醫院就診環境的不斷改善,老百姓若能體面地看病,心情便會慢慢好起來。相信隨著醫改事業的推進,以及國家對醫生利益的關注,醫患關系必將走向和諧。


  三、“以人為本”重建醫學信心 


  《生命時報》:為避免醫學生減少和醫生流失,全社會應從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廖新波:面對當前窘迫的醫療環境,全社會都有責任糾正。除了呼吁醫患之間相互理解,我認為,美國梅奧診所的核心價值觀值得我們的政府和醫院管理者學習。梅奧診所注重“以人為本”,通過合理的招聘、工作、升遷制度,以及完善的薪酬體系,滿足職工需求,讓他們集中全力在患者身上。 


  劉玉村:近年來,傷醫事件頻發,國家已注意到這些問題,并在努力調整。希望這些改變能更多地考慮醫生感受,并加快推進。醫院管理者要多關懷醫生,讓其感受到醫院的保護,而不是“內外交困”。此外,建議媒體以客觀、適度的原則報道醫療糾紛,引導大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生命時報記者 張瑾)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