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試問09年"看病難"有啥轉變嗎?

試問09年"看病難"有啥轉變嗎?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09-12-31 09:08

  (來源人民網)009年是名副其實的“醫改年”。這一年,隨著“新醫改方案”的最終塵埃落定,預約掛號、基本藥物目錄出臺、加大社區醫院投入等新政的浮出水面,中國“醫改”的破冰之旅終于重新起航。只是,這一切給百姓看病到底帶來了哪些變化?看病難、看病貴的抱怨到底減少了多少?值此歲末年初之際,《生命時報》聯合搜狐網健康頻道、39健康網共同推出大型調查———“2009你的就醫習慣改變了多少”,看看百姓和專家怎么說。醫改為何讓人感覺落地無聲?

?

  本次調查共有2073名網友參與,其中67.7%的人年齡在30—50歲之間,男性占55.48%,女性占44.53%。

?

  在問及“你覺得今年看病比原來方便了嗎”時,僅11.6%的被調查者給予了肯定回答,88.4%的人認為不比原來更方便。而在“你覺得今年看病最實惠的改變是什么”一題中, 36%的受訪者認為“藥價下降,更多的藥進了醫保”讓其受惠最大,位居首席,而今年主推的政策,如改善社區醫院的醫療設施、預約掛號、看病一卡通、先看病后付錢、發放醫療劵等都未超過20%,有六成患者首診也依然會選擇大醫院。

?

  “調查表明醫改政策的深入取得初步成效,但也說明當前醫療服務、供需矛盾、百姓就醫習慣等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對《生命時報》記者表示。

?

  這些年來,醫改確實給人“雷聲大、雨點小”的落地無聲之感。王虎峰認為,“醫改”總是不能讓人感同身受,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醫改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醫療領域的矛盾復雜、利益沖突很多,奢望兩三年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不大現實。二是改革也有內外評判之分。以往,我們更注重機構內部的改革,而忽視了百姓的感受。拿社區醫療來講,國家在硬件設施上投入非常大,但人才建設和服務能力跟不上,百姓感受的實惠并不十分明顯。這提醒我們以后在政策制定、執行時應注重百姓就醫體驗。

?

  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院副院長王笑民分析認為,藥價下降認可度最大反映出看病貴的現實,預約掛號對于患者來說,確實省去了勞累之苦,但它僅是方式調整,醫療資源短缺的現實并未改變,以致多數人難以享受實惠。

?

  不過,衛生部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振忠教授也認為,此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以中青年為主,而今年醫改重點的實施對象是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可能也是出現這一調查結果的原因之一。“但不能據此就說明醫改仍無進展。更何況,調查同時顯示出醫改某些政策已對百姓的就醫習慣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就醫習慣其實悄悄在改變

?

  調查顯示,如今,22.95%的人身體不舒服已不再拖著,只要有病就去看;36.4%的人改變了上午看病的習慣,選擇下午、晚上、周末或去看特需門診;超過一半的人不贊同得了病就去大醫院,23.18%的人認為應先做完基本檢查再去,29.35%的人則表示小醫院看不好再去,大醫院畢竟是解決疑難雜癥的。

?

  在醫生選擇方面,雖然有四成人依然“一看病就沖著專家去”,但畢竟已經有20.3%的人更愿意找大醫院的普通醫生,有25.7%的人初診找普通醫生,復診再找專家。而在“會選擇什么時間去看病”時,大家也不一窩蜂都上午去了,有近四成的人,出于要岔開看病高峰、讓看病時間變得更充裕等原因,會選擇在周末、晚上或者下午,去醫院看病。

?

  “什么病都想找大專家看是導致看病難的原因之一,但由于專家資源畢竟有限,于是不少就醫習慣被逼著改變,以致看病方法逐漸趨于理性。這絕對是好事。”王笑民表示,比如什么時候選擇讓專家看病變得明智了,不一窩蜂集中在一個時間段看病了,都是很好的。而張振忠則認為,這實際上也是今年醫改重點取得了一定效果的表現。“今年醫改最大的變化是在社區和農村,由于方便度提高、費用降低,很多百姓走進了社區醫院,使得醫療資源的分配越來越合理,這是很令人欣喜的。”要花最少的錢治好病

?

  最讓專家們吃驚的,則是“你還希望醫院提供哪些方便”一題。結果顯示,“醫生給病人提供的治療方案性價比再高些”位列第一,占49.7%。其次才是藥價便宜些,占25.8%,掛號再方便些(13.3%),醫生態度再好些(11.2%)。

?

  “關注性價比的人遠高于關注醫生服務態度的人,這的確讓我們驚訝。”王虎峰說,這充分說明百姓還是深感看病貴看病難,希望用最少的錢達到療效最大化。國內醫生的診療缺乏統一規范,往往治療上就高不就低、就多不就少,而時常爆出的大處方、醫生收回扣等丑聞,更讓百姓心里沒底。

?

  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前提是要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狀。對此,社區醫院被給予了厚望。但在問及不選擇社區醫院的原因時,醫生水平太差位列第一,占51.83%;其余依次為“醫療設施條件太差”(35.05%),亂收費(10.28%),態度不好(2.86%)。“療效是病人最關注的,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提高社區醫生的服務水平。”張振忠也認為,這得醫院、醫生的自律以及監管機制的成熟。其次,患者就醫的便利程度。除了預約掛號、完善社區醫院建設等外,更重要的是改善細節,就能讓患者的就醫過程更便利、更舒心。最后,加強醫療機構和醫生的醫德建設。否則,再高的技術、再好的設備,再完善的程序,都無濟于事。

?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