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療質量指數 中國進步幅度第三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 近日,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刊登“全球醫療質量排行榜”,涉及195個國家和地區。研究指出,過去25年,中國是醫療事業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一些經驗值得世界學習。專家認為,巨大進步的背后是方方面面的努力。成績固然可喜,但提高我國醫療服務水平仍任重道遠。
受訪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梁曉峰
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周生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 黃曉軍
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系教授 王月丹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 王京嵐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樸梅花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楊偉憲
本報記者 高陽
我國醫療進步世界第三
這個榜單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計算完成。研究人員統計了1990~2015年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指數”(下文簡稱為“醫療質量指數”)。醫療質量指數在0~100分之間,分數高低取決于32種可防可治疾病的治愈率與死亡率,比如癌癥、心臟病、傳染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則醫療質量指數分值高,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好。
除了縱向和他國比較,該研究還計算出一個國家和地區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這6年的醫療質量指數,橫向比較數據可以看出該區域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的進步程度。讓人意外的是,英國、美國雖然醫療質量指數不斷提高,但排名卻呈下滑趨勢,2015年分列第30位和第35位。針對排名結果,英美媒體覺得“尷尬”和“低迷”。而在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生來看來,這并不意外。他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從世界醫療行業發展史來看,美國醫療衛生體制不是最好的,雖然醫療技術先進,但看病太貴,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很差。再加上失敗的醫療政策和政黨的斗爭,美國民眾承擔著全球最高的人均醫療支出。英國看病雖然不貴,但看病難、等待時間長,醫療服務效率很低。
2015年,我國醫療質量指數為74.2,全球排名第61位,而在1990年,醫療質量指數只有49.5,排名第113位。研究人員指出,中國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是全球進步幅度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5國中,中國進步幅度位列第三,前兩名是馬爾代夫和土耳其,第四、第五名是韓國和秘魯。對此,周生來表示,研究結果很有意義,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中國醫療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明顯進步;另一方面,幫助我們了解全球醫療發展趨勢,以便更好地認清自己。
進步實在不容易
“我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我國醫療衛生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2013年達到5.6%,在187個排名國家和地區中位列117位,不及美國的零頭,也不到歐洲一些國家的一半,但投入效果卻遠超過歐美。可以想見,這樣的進步離不開方方面面的努力。多位專家共同分析了我國醫療事業飛速進步背后的原因。
傳染病和呼吸病抓得好。研究指出,在32種可防可治疾病中,中國在白喉、破傷風、百日咳、麻疹等乙類傳染病,以及呼吸系統疾病方面,醫療質量指數得分最高。針對傳染病防控,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系教授王月丹告訴記者,從2003年抗擊“非典”后,國家和公眾都開始重視公共衛生問題,科研組織、行業機構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到了2009年,我國應對傳染病的經驗已很豐富,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防控,反應迅速,取得極大勝利。與此同時,我國還在攻克乙肝、肺結核等傳染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以乙肝為例,上世紀90年代我國計劃免疫率為10%,現在預期感染率已降至3%,世界衛生組織對我國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針對呼吸病,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王京嵐指出,20多年來,我國在防治呼吸系統疾病方面取得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非典”后,全國大型醫院陸續設立發熱門診,流感疫苗接種率明顯提高,這些舉措非常利于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控。
①醫療保險惠及全民
如今,全民醫保制度已基本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覆蓋人口超過13億人;2016年,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達到人均420元,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推開,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梁曉峰指出,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如何讓農民享有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是政府一直致力于解決的事。如今,醫療保險更好地惠及農民,農民看病幾乎可以報銷50%以上,讓他們從“不敢看病”轉為“看得起病”,這是巨大的進步。
②醫療科技發展迅速
2015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6.34歲,比1960年增長了32.99歲,這離不開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曾獲2014年國家科技獎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國醫療水平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即便是最難攻克的疾病也在治療方法、生活質量提高上有所進步。比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死亡率曾高達70%,我國原創的治療方法使該病治愈率達到90%以上,已成為世界普及的一線治療方法。
③醫護人員忘我付出
“醫療事業的飛快進步,離不開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周生來指出,我國醫護人員基本沒有節假日,白天在臨床工作,晚上要搞科研,周末還要參加學術會議,為我國醫療進步做出極大貢獻。王月丹認為,我國加強執業醫師考試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力發展全科醫師培訓,提升了醫生的診療水平,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看病需求。
④群眾健康意識提高
調查顯示,2015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10.25%,呈穩步上升態勢。相比20多年前,周生來認為,民眾獲取健康信息、維護個人和家庭健康的能力明顯提升。“健康中國2030”規劃出臺后,居民健康素養還將穩步提高,利于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構建防治一體化的醫療體系
梁曉峰指出,目前,我國醫療質量指數得分位居全球中游,仍有進步空間,提高醫療質量任重而道遠。
研究指出,在32種可防可治疾病中,中國醫療質量指數得分最低的5項分別是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疾病、腦血管病、風濕性心臟病。可以說,提高這5類疾病的診療水平,就能提高綜合排名。
黃曉軍認為,在白血病等血液病防治方面,國家應加大投入,讓治療白血病的關鍵藥盡快進入醫保目錄,讓更多人能治得起。還要制定政策,在國內建更多規范化的血液病診療中心,讓先進的診療技術惠及更多病人。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楊偉憲表示,我國心腦血管健康狀況不理想,主要與人們預防意識不強有關,表現為生病前忽視危險因素,得了病還不配合治療。在人群教育方面,我國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從小滲透健康理念,讓民眾掌握基礎健康知識和必備的急救技能。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樸梅花說,新生兒疾病前三位分別是早產、窒息、先心病。目前,城市新生兒死亡率已經很低,但在偏遠不發達地區,窒息、感染比例較高。一方面要積極預防新生兒疾病,提高新生兒基本保健覆蓋率;另一方面要提升基層醫生診療水平,提高新生兒疾病救治率。研究指出,日本新生兒疾病醫療質量指數獲得滿分。在早產兒尤其是極低、超低出生體重兒救治水平上,我國與日本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專家們一致認為,未來,我國醫療事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腫瘤和慢性病。周生來指出,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我國慢性病防治水平有待提高,各級政府和醫療人員還要再加把勁兒,構建防治一體化的醫療體系,不能只治不防,要重心下垂、關口前移。
除了針對具體疾病提出改善建議,專家們一致認為,想要提高我國整體醫療水平和百姓健康狀況,當下亟需做好三件事。
一是注重醫院管理。周生來認為,中國醫療的服務和管理還略顯落后,大型公立醫院是一流的技術,二流的服務,三流的管理。建議加快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醫療服務的現代化;提高醫生待遇,不能讓他們全憑熱情和愛心工作。
二是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王月丹指出,我國要重視優質醫療資源的均衡性和普及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醫療資源豐富,醫院醫生集中,但基層鄉鎮醫療資源卻少得可憐,需合理配置。當下,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借助互聯網平衡中西部醫療需求。
- [行業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布04-03
- [行業新聞]集采藥大降價 咋能降價不降...01-03
- [行業新聞]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12-20
- [行業新聞]九地試點設立外商獨資醫院12-01
- [行業新聞]衛健委:推行醫院檢查結果互...11-29
- [行業新聞]京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82....08-24
- [行業新聞]中疾控: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11-26
- [行業新聞]北京發布重點場所AED電子...11-2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