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 本站>> 臨終關懷也許你我都會面對

臨終關懷也許你我都會面對

byb.cn
[本站] 作者 :XJ 日期:2018-1-31 00:01

  【byb.cn XJ】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走向終點的時候,尤其是那些患了絕癥,在醫療手段窮盡時,作為患者的家屬,我們該做點什么呢?



byb.cn

  91歲老母半年多前在家摔傷,導致腰椎壓縮性骨折。原本以為這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骨折,依靠老母良好的身體底子,再加上我們的細心照料,我有信心讓其盡快康復。


  但事情并非像我想像的那么簡單,這突然摔倒的背后,原來隱藏著重大的病情-胃癌,且已經骨轉移。


  在《最好的告別是陪你到終點(上)》中,我對老母的病情有了詳細的記錄,并且在《最好的告別是陪你到終點(下)》中,對病情有一個詳盡的分析,在此就不再贅述。


一、癌癥晚期的病人真的需要營養液嗎?


  絕大部分的癌癥,發展到最后都會感覺到劇烈的疼痛,可老母除了嘔吐-吐血以外,再無其他嚴重的不適。為此我請教了專家,一種說法是歲數大了,疼痛的神經麻痹了;另一種說法,是癌癥沒有轉移到肝上。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對疾病的折磨,至少病人自己還是可以忍受的,只是對于家屬來說,看到病人日漸消瘦,吃不下東西,不斷的吐血,卻無能為力時,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們應該為病人做點什么,以便讓其生命能夠延續,而這個時間段,就到了臨終關懷期。但事實上,有一些事情,我們不做也許對病人更好,就比如輸營養液這件事!


  在別有病網(byb-cn1963)微信公眾號后臺,就有一位網友在《最好的告別是陪你到終點(上)》一文后面留言:


byb.cn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寫此文的想法。

  那么,到了臨終關懷期,我們是否要給病人輸營養液,還真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就老母的情況來看,輸營養液,她身體已經無法承受了,最好的情況是,除了延緩死亡的時間,沒有任何的意義,更何況老母病重之前有指示,就是堅決不送醫院不看醫生,這也就從根本上打消了我們給她輸營養液的想法。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個小視頻。這是央視《健康之路》在2017年11月11-13日播出的題為《透過故事看生死》三集節目中的一個片斷:



byb.cn

癌癥晚期病人輸營養液加速死亡


  看過這個案例,我們會有怎樣的思考呢?正如節目中所說,當醫生變成病人家屬時,也常常會失去理智。病人身體已經到了多臟器衰竭的地步,大量的營養液進入到靜脈中,它是需要調動全身的氣血去消化吸收的,這無疑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所以才會出現身體浮腫,其實這就是心衰的表現了。之所以腫,是因為心臟這個泵已經無法帶動全身的體液運行了,才會導致體液潴留的情況。


二、什么是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英文: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種治愈療法,而是一種專注于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換句話說,臨終關懷,就是一種讓病人有尊嚴地離世的一種人文關懷。

  適用對象:身患絕癥或者高齡老人及其家屬。

  施行成員:包括了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和義工等多方人員

  施行目的:最大限度滿足病人身心舒適度,而非是一味的延長生命。

  注:如果家屬能夠順應病人的意愿(順其自然),那他們就不會成為被臨終關懷的適用對象,反而加入到了臨終關懷施行成員中。


  據衛生部資料:一個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一個月,意即臨終救護占據我國醫療支出的最大份額。但現實情況是,很多的病人或者家屬不愿意放棄,導致過度醫療,以至于最后人財兩空的局面。


  臨終關懷是現代西方社會對工具理性和現代性反思的產物,它打破了以醫生為主導的治療模式,將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

  臨終關懷挑戰了兩大習慣認知:第一是西醫理念:以延續生命為最高目標而忽略生命質量;第二是傳統孝道:將放棄創傷性治療等同于放棄親人生命。


  臨終關懷回歸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屬性,強調生命是身心統一的整體,患者的精神層面受到重視,扭轉了現代醫學以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為基礎的生命認知,將臨終者從無望的機械性救治中解放出來,賦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


  臨終關懷在實踐中呈現出高度的立體化和社會化,集中體現著社會人文關懷,自1967年誕生于英國,很快就遍及全球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福了無數的患者和家庭。但在中國,卻知之甚少。


三、中國嚴重缺少臨終關懷


  盡管臨終關懷出現了很長時間了,但在以孝道為主的中國,卻有相當多數的人不了解臨終關懷。尤其是病人的家屬,一味地以不考慮自身財力的情況下,盡一切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命,而這種做法,很可能違背了患者本人的意愿。也正因為如此,一打開朋友圈,給病患的捐助活動天天都能見到,在感嘆生命無常的同時,也不勝其擾,因為很多的病案,根本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了的,捐了錢,也白捐。包括前些日子北大那個患漸凍人癥的女博士。


  下給給大家看一個小案例,據2018年1月26日《人民日報》報道:


  家住湖南省邵東縣的王秀林去年底因結腸癌去世。她從確診為中晚期結腸癌到去世僅1年多時間。

  在確診結腸癌前1年,王秀林先后在鎮衛生院、縣醫院、市醫院住院治療,一直沒有查出確切的病癥,身體卻越來越差。兒子曾俊把她接到成都某大醫院檢查,最終確診為結腸癌,此間的檢查、治療等費用就花了好幾萬元。

  確診后不久,王秀林便在醫院接受了癌變組織切除手術,手術費用近6萬元。這次手術比較成功,她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王秀林的女兒考慮到大醫院住院費用高,弟弟上班忙,將她接到湖南邵陽市某二級醫院住院治療。

  10個月后,王秀林的病情出現惡化,醫生認為癌細胞已擴散,建議轉大醫院。

  兒子曾俊將王秀林接到成都大醫院,希望能控制病情。“醫生表示,媽媽的癌癥已是晚期,再治療沒有意義,但我不想放棄,現代醫學技術這么發達,可能有奇跡。”曾俊說。

  王秀林在大醫院住院近3個月,一共花費近20萬元,其間還接受了第二次癌變組織切除手術,病情卻繼續惡化。曾俊回憶說:“媽媽接受化療,不久頭發全部掉光,肚子脹得像個籃球,四肢瘦得皮包骨頭。那段時間她半夜都會喊疼。媽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我們做兒女的無比心疼。”

  最后,曾俊收到醫院下達的王秀林病危通知。曾俊接受現實,將王秀林送到家里照顧。5天后,王秀林去世。為了給王秀林治病,家人不僅花光了所有積蓄,還借了債。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北京松堂關懷醫院院長李松堂:

  “臨終患者的界定需要標準。當生命體征不能逆轉,比如癌癥晚期擴散不可治愈,就應確定為臨終患者。如果沒界定,醫生和家屬堅持對患者使用昂貴的藥品、進行各種檢查和ICU搶救,易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患者如果被確診為臨終病人,就可轉到臨終關懷病房或者臨終關懷醫院,得到及時關懷,不僅花費大大減少,還能在生命最后一段時間生活得相對輕松,走得也更從容。”

  中國抗癌協會副秘書長劉端祺:

  我國每年有近300萬疼痛的癌癥晚期患者,都需要臨終關懷,制定臨終關懷服務標準非常重要。大醫院做臨終關懷必須得到國家政策扶持。從成本收益看,做臨終關懷沒經濟收益,醫院普遍缺乏動力。他建議政府對設立臨終關懷病房的醫院按照病床數量進行補貼,同時改變收費體系,讓從事臨終關懷的醫務工作者的勞動價值得到體現。


四、臨終關懷我們該做點什么?


  從法律上來說,中國還沒有安樂死。當一個人到了絕癥末期,或成植物人時,家屬都不忍心放棄,都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延長病人的生命,或者喚醒沉睡中的親人,這些做法,往往事與愿違,最后到了人財兩空的地步。


  其實,不只是我們普通人,就是名人也同樣會有這樣的尷尬。2017年5月19日,我曾經寫的一篇文章《如果瓊瑤之殤發生在你我身上》(http://www.neimengedu.cn/doc_14313.aspx):


  前一段時間,瓊瑤因老公平鑫濤身患中風和老年癡呆,與平鑫濤的子女在媒體上發生了公開沖突。瓊瑤的意思是,老公不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并且已經認不出她來了,說白了,就是一具行尸走肉,與其說以這種毫無尊嚴的方式存活于世,還不如安樂死。但平鑫濤的幾個子女卻認為,只要爸爸還有一口氣,就應該讓他活在這個世界上,雙方為此爭執不下,不惜公開在媒體上對峙。


  還有著名的賽車運動員舒馬赫,因滑雪頭部受傷成植物人,如今已經過去了5年,其妻賣飛機賣別墅為其治病,每周的費用就高達11.5萬英鎊,我們真的不知這究竟是本人的意愿,還是家屬的意愿。


  通過上述這些案例,我再次回憶老母生前2-3個月時的決定,倍感她老人家的開放的胸懷,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她告訴我,不要再忙活了,不看醫生,不去醫院,順其自然吧!媽媽已經活了90多歲了,再多活已經沒啥意思了!


  臨終關懷,也許我們很多人今后都會遇到。不管是自己,還是對家人,應該在我們思維清楚時,就做出最明智的決定,那就是順其自然!讓生命回歸到正常的死亡的自然屬性。


  不要無謂地浪費錢財、保貴的人力和物力,順其自然,才是對自己、家人,社會最好的告別!


byb.cn

byb.cn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