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各醫院之間重做CT有技巧

以胸部CT為例,一份CT片大多會拍兩三張大片,一張14×17英寸的大片上有幾十輻圖像,一般醫院給病人的片子大多是5mm/每層,而醫生在電腦上看的片子大多是1.5mm/每層。以肺部小結節為例,一個直徑5~10mm的小結節,在所拍的CT片上也就1~3個層面,而且圖像很小,所提供的信息量太少,病灶密度高低,邊緣有無分葉、毛刺等情況無法全面觀察。
再說說清晰度。放射科醫生是在電腦上看一輻圖像,而患者拿給專家們會診的片子,是在一張有幾十輻圖像的大片中去找幾輻小圖像,有些老專家不看報告提示的話,一時還找不到病灶所在,更別說分析和鑒別一個小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所以只能重做。重做后影像資料與專家們診室的電腦是聯網的,專家們在電腦上觀察和分析,看的圖像就清楚多了,也必定會提出專家的診斷意見。
重新做CT不僅增加了費用,還需要時間、需要排隊,做好后也許當天還拿不到報告,隔天再次掛號就診,來去很不方便。那么,像此類情況還有其他辦法嗎?有!
一是請放射科醫生把病變局部的薄層圖像單獨放大、拍攝,那么,一個5~10mm的結節就會有3~7輻圖像,甚至更多,這樣看起來就又大又清楚。一般這樣做的病例去大醫院后基本上就沒有重做過的。二是可以請放射科醫生把圖像打包,拷進U盤帶走。三是在醫生工作站上把有病變的薄層圖像用手機拍下來,也就那么幾輻,也很方便,會診時可以放大,比那個大片上的圖像要清晰、好看得多。
骨骼方面常規X線片,因為不是橫斷位圖像,影像直觀,比較清楚,因此會診時一般不需要重做。
時代在前進,醫學技術在飛速發展,影像科檢查告別拍片取片是一種趨勢,目前已有很多醫院影像科實現了無片化管理,與大數據聯網,把圖像存入“云儲存器”,會診時就再也不需要重新拍片檢查了。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