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思考:誰制造了“養生明星”

?
媒體本應該成為質疑、揭露騙局的主力,有的媒體卻有意無意地成為“神醫”的托兒
?
伴隨著養生類圖書的熱賣,電視上以養生為內容的欄目層出不窮,僅北京電視臺的頻道中,與養生保健有關的節目就多達10余個。收視率的指揮棒使養生專家成為熱門人物。訪談、娛樂節目中,養生專家的風頭毫不亞于娛樂明星。
?
“關于選擇養生類節目嘉賓,我們通常去當當、卓越等網站的圖書排行榜上查找暢銷書作者,購買他的書看,研究他的資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視臺編導告訴記者,嘉賓的確定需開會論證。通常情況下,節目組不收取嘉賓費用,也不支付其報酬,只負責外省市嘉賓的差旅費。但是對于有市場潛力者或當紅明星,也象征性地付給他們一些費用。
?
嘉賓們收獲的是廣告效應。據報道,北京一家中醫院的醫生們做客某養生類節目不到一年,全院門診量增加1/4。許多中醫專家也從名醫轉變為明星,一位專家上過節目后,15元的掛號費被號販子炒到600元。
?
電視的推波助瀾,做大了養生市場的“蛋糕”。面對利益誘惑,一些不法分子開始渾水摸魚,比如因詐騙罪入獄的林光常和因非法經營罪遭起訴的劉太醫等。他們搭乘媒體的渡船,采取冒充“博士”、“太醫后代”的招數,推銷反醫學常識的養生怪論,誤導大眾購買其書籍、光盤、保健品和藥品,騙斂錢財。
?
“媒體本應該成為質疑、揭露保健騙局的主力,卻有意無意地成為一些‘神醫’的幫兇。”旅美學者方舟子曾寫道:“2007年4月,我曾應邀在北京衛視《搜城記》節目與‘林博士’(林光常)進行辯論,但節目的主角是‘林博士’,我只是到節目接近尾聲時才上場和他對話,大部分時間坐在臺下看他的表演。節目經過剪輯播出后,重點成了介紹‘林博士’的養生觀,我的質疑則成了陪襯。我相信電視臺并沒有收取‘林博士’的費用,只不過認為其觀點和表演更有市場,為了迎合觀眾才有這番安排。”
?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