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隱藏的腫瘤信號

日前,48歲的劉先生,因大便斷斷續續出血一年多,來到醫院檢查,腸鏡證實他患了結腸癌。這樣的結果讓劉先生難以接受,也非常懊惱,因為是他自己耽誤了病情。一年前,劉先生就發現自己大便變形,便中帶血,有時還有黏液。他想當然地以為是痔瘡犯了,只是用上了痔瘡藥,沒放在心上。沒想到便血癥狀一年多了都沒有好,等到確診,已是這樣的結果。
陳偉慶說,肥胖、少動、久坐、吸煙、大量飲酒、過量攝入紅肉或加工肉制品、水果蔬菜攝入不足等常見不良生活習慣,不僅增加了人們患腸癌的風險,還讓其平均發病年齡提前到45歲左右,患者不乏30多歲的青年人。其實,結直腸癌并非剛開始就是惡性疾病,從正常黏膜發展到癌變時間長達7~9年,期間如果定期接受檢查,完全可以早期發現。簡單的肛門指診,就可以查出不少問題。遺憾的是,由于難為情或怕疼,查體者主動接受肛門指診的很少,做腸鏡檢查的更是寥寥無幾。
“結直腸癌和痔瘡的臨床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大便帶血、肛門墜脹感、大便次數增多等,其中最突出的相似癥狀就是血便。通過觀察自己的排便情況,可以將這兩種病區分開來。”陳偉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排便習慣,每天一兩次或兩三天一次,只要符合自己的日常規律,就是正常排便。出現結直腸癌時,排便習慣會發生變化:大便頻次改變,次數增加或減少;排便不凈,總想上廁所;便秘或拉稀;大便變細,或形狀出現凹槽等;大便帶血、黏液。
痔瘡和腸癌的便血區分也有訣竅。痔瘡患者的便血通常是鮮血,多因排便時擦傷患處,血液多是隨著大便排出滴下,與便不混合,也沒有黏液。結直腸癌的便血,主要是黏液、血液、大便三者混合,血液通常呈暗紅色,還會伴有大便性狀的改變,以及腹痛、腹部包塊等癥狀。如有以上表現,均應盡快去醫院做直腸指檢和腸鏡等檢查。45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都應完成一次腸鏡檢查。
專家建議,預防腸癌,健康的生活方式極其重要。飲食中應盡量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的食物;多喝水,多吃新鮮蔬果,不吃霉變的花生,少吃腌制的泡菜、咸魚、臘腸等腌制品、熏制品;還應戒煙限酒,堅持規律運動,避免久坐;保持恰當體重。▲(特約記者 程風敏 熊志翔)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