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孩做惡夢不敢睡覺

【byb.cn 】(來源:錢江晚報)“我夢到有怪獸在追我,媽媽也不見了。我醒來一身是汗,沖進媽媽房間,看到她在那兒才感覺好點兒。”在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杭州市二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的咨詢室里,一個老是做噩夢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說著自己前一晚做的一個夢。
小男孩名叫小亮(化名),8歲(虛歲),上小學一年級。他說有時連著幾次做同一個噩夢。
有調查顯示,經受噩夢困擾(一周1~2次)的兒童約占5%,但目前多數數據統計來自于父母作答的問卷,所以受噩夢困擾兒童的比率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另有相關報告稱,70%~90%的成年人表示在兒童時期曾做過噩夢。
為什么噩夢總是纏著孩子?又為什么是這些孩子老做噩夢?怎樣才能遠離噩夢、告別膽小?你信嗎,孩子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現實與夢境傻傻分不清楚
5~10歲的孩子噩夢最多
據杭師大附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的專職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蕾老師介紹,類似小亮這樣因做噩夢而來就診的孩子不在少數,以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最為集中。孩子的身心發育還不完全,他們在做噩夢時,大腦會發送信號,讓身體產生反應,仿佛夢境里的情景是真實的,在夢境與現實傻傻分不清時,他們就會對可怕的夢境感到異常恐懼。
隨著孩子身心的不斷發育,當他們醒來后能分清現實與夢境時,噩夢對他們來說也就沒那么可怕了。
事實上,噩夢的產生也有其積極的意義,是消化、表達、釋放白天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對于孩子而言,白天的負面情緒,可能來自一些血腥暴力的影視作品,也可能來自生活事件或學習壓力等。孩子做噩夢是在提醒家長,需要做點什么,來讓孩子感覺到是安全的、有準備的、或是受保護的。
聽小亮媽媽說,小朋友在上幼兒園時只是偶爾會做,但上了一年級以后就變得很頻繁,平均隔天就有,常常被驚醒,把他嚇得已不能好好睡覺。楊蕾老師評估,小亮最初的噩夢可能受他看的某些影視作品所影響,然后上了小學之后,學業壓力增加、學習環境變化等因素,把內心的負面情緒放大,從而導致噩夢頻頻。
孩子天生有擺脫噩夢潛能
但需家長正向引導激發
在咨詢的過程中,楊蕾老師耐心地通過提問來增強小亮的安全意識:
“當你睡覺害怕的時候,會找誰幫助?”
“要戰勝噩夢,你平時會怎樣去應對?”
“除了爸爸媽媽,還有誰會偷偷使用魔法幫助你?”
在聽了一連串問題后,小亮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眼神里莫名多了一絲勇氣和堅定,因為他發現自己雖然很怕做噩夢,但也擁有克服噩夢的能力和資源。他羅列出了好幾條有效方法:
“每次做噩夢醒來,我可以直接沖進爸爸媽媽的房間,而且他們每次都在。”
“我的房間里插了一個小夜燈,一醒來就有亮光,我的害怕就會減少。”
他甚至想到拿著心愛的玩具奧特曼做“魔法寶貝”,一直陪在床邊做他的“保護神”。
所以,孩子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這個富有想象力和創意的方法極大程度地幫助了他。當孩子選擇一個可以支持他、保護他的“魔法寶貝”,“魔法寶貝”就成為孩子內在力量的一個象征,它可以鼓勵孩子克服困難,解決問題。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們成人擁有信仰就會得到力量一樣。
一周以后,媽媽帶著小亮興高采烈地告訴楊蕾老師,他又能自己獨立睡覺了,并且即使做噩夢也不怕了。
另外,楊蕾老師說,對于經常做噩夢的孩子,以下行為療法家長不妨借鑒:
1.及時安慰孩子,并確定他/她是安全的。你可以說:“我能想象那會很可怕,但你的房間里沒有壞人,你現在很安全。”
2.鼓勵孩子用語言把夢境描述出來,你可以專注地傾聽。
3.把夢境寫成故事或者把它畫出來,把它當成一種靈感。
4.醒來時,讓孩子在腦海里接續創建夢境,給自己的夢一個好的結局。
5.提醒孩子,噩夢不會傷害他,夢到一件事情并不意味著它會真實發生。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