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中醫降尿酸 重在調體質

中醫降尿酸 重在調體質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9-4-5 00:01
    【byb.cn 】(來源:健康報網)春節期間聚餐多,不少人體檢發現尿酸增高,其中不乏年輕人。如今,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高尿酸血癥臨床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日漸年輕化。高尿酸血癥對身體的損傷是多方面的,如侵襲關節能引發痛風;傷及腎臟會導致高尿酸腎病、尿酸結石;累及血管壁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造成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損傷胰腺B細胞,可引發糖尿病。高尿酸血癥與多個靶器官的損害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發病原因多樣化

 

   祖國傳統醫學對高尿酸血癥并無記載,金元時期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曾描述:“痛風者,四肢百節走痛……白虎歷節風癥是也”,故一般將高尿酸血癥歸屬于中醫“痹癥”“歷節病”“走注風”等范疇。高尿酸血癥的發病基礎是脾腎虧虛,主要病因是飲食不節、壓力大、久坐少動和熬夜,濕濁、血瘀、氣滯、痰凝是病理產物。高尿酸血癥的病變部位在脾胃、關節、腎、腦及心。

 

   脾居中焦屬土,主運化水谷精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味佳肴不斷出新,過食膏粱厚味或嗜酒過度,填塞撐滿胃府,脾臟變得前所未有地忙碌起來。飲食不節日久,造成脾運乏力,勢必出現水谷精微堆積,壅滯中土釀成濕濁,內蘊脾胃愈發脾虛。“濕性黏濁,如油入面”,這是對濕邪最形象的描述。

 

   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膩,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濕濁流注于腎,礙滯腎臟的氣化能力和排濁功能。腎主前后二便,開闔失司,則濁毒排泄不暢蘊結于內。高尿酸血癥發展的過程即是陽氣日漸衰弱,脾腎逐漸虧虛的過程,這也是該病中年后高發的原因。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壓力的增大,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氣滯不暢的情形比比皆是。“氣為血之帥”,氣滯多血瘀。再加上生活方式改變,久坐少動、熬夜等加重了氣滯血瘀。濕濁、氣滯、血瘀日久煉液凝痰。

 

   脾腎同治以正本

 

   中醫治療高尿酸血癥以健脾補腎、利濕泄濁為主,脾腎同治以正本,利濕化濁以清源。正本必先清源,濕邪不去,健脾補腎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再根據具體病癥施以理氣、活血、化痰等法。

 

   健脾補腎不主張大熱,利濕泄濁不主張大燥,因為大熱、大燥易耗陰傷津。建議多用祛邪而不傷正的溫和之品,如芳香化濕的藿香、佩蘭、佛手、香櫞等;健脾利濕藥,如茯苓、白術、炒薏米等。又因該病濕濁內阻為主,故在溫補脾腎的同時,加入一些利濕排濁之品,如土茯苓、秦皮、車前草、萆薢,使濕邪順小便而出。又因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常見氣滯血瘀、痰濕互結,濕濁聚而生痰、痰濕不化,走串流注,上擾清竅,瘀阻血絡,引發中風;走串入心,閉阻心絡,引發胸痹。故治療時常使用活血祛瘀之品,如丹參、白芍、菖蒲、銀杏葉提取物等。威靈仙通行十二經,《本草綱目》謂威靈仙為痛風要藥,《藥性切用》亦稱威靈仙為痛風、頑痹專藥?!侗静荼阕x》提到凡藤蔓之屬,皆可宣風通絡。久病入絡,絡道閉塞,關節受累時可以選用藤類藥物,臨證偏熱宜選忍冬藤、絡石藤,偏寒則選雞血藤、青風藤。

 

   濕邪重濁黏膩,致使病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不方便服用中藥湯劑時,我院自制除濕丸和中成藥四妙丸也是不錯的選擇。四妙丸取自元代《丹溪心法》中的配方,方中含有四味藥,其中蒼術燥濕健脾;黃柏清熱燥濕,有很好的抗炎作用;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薏苡仁祛濕熱,利筋絡。四味藥合用,既可減少尿酸合成,也能促進尿酸排泄,實為治濕熱痹癥之妙劑。

 

   病例分享

 

   李某,男性,38歲。半年前體檢發現高尿酸血癥,1個月前突發左第一跖趾紅腫熱痛,診為痛風,服秋水仙堿后減輕。5天前吃火鍋后痛風再次發作,不能行走,納可,二便調。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查:尿酸579μmol/L。辨證:濕熱內蘊,脈絡閉阻。治法: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予藿香15克,茯苓15克,白術9克,佛手9克,木瓜15克,金錢草15克,土茯苓15克,白芍15克,炒薏米15克,威靈仙12克,牛膝15克,雞血藤15克。

 

   服藥七天后,腫痛明顯緩解。訴平日足跟隱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上方去威靈仙,加桑寄生15克,繼服14劑。再診諸癥消失,復查尿酸在正常范圍。

 

   急性痛風病機為濕熱內蘊,氣血瘀阻。濕熱濁毒阻滯關節,導致關節紅腫熱痛,稍動痛甚。治療以清利濕熱為主,泄濁化毒,理氣化瘀通絡。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再診時更注重調護脾腎,邪去正安,病情穩定。

 

   臨床上應用中醫藥調理體質,在減輕高尿酸血癥對機體各種損害的同時,還可以有效防止濕濁之邪死灰復燃,使患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有事半功倍之效。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