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發現“七不”警惕自閉

發現“七不”警惕自閉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9-5-15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雖然生活在我們身邊,卻與周圍人格格不入,仿佛星空一樣遙遠,人們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些孩子既不是性格孤僻,也不是心理問題,而是得了一種叫孤獨癥(俗稱“自閉癥”)的病,這是一種廣泛的、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

 

  孤獨癥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均有急劇上升趨勢,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最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8歲兒童的患病率達1/59。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且核心癥狀尚無有效藥物可以治療。研究者認為,孤獨癥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早期發現、早期行為干預和教育及處在被理解的成長環境中,可明顯改善孤獨癥患兒的結局。孤獨癥起病很早,有些甚至能追溯到嬰兒時期。以下一些蛛絲馬跡可進行識別和判斷:

 

  1.不看——不喜歡看人臉、眼睛

  社交活動在生命初期就已出現,母親哺乳或對著嬰兒微笑時,即使三四個月的小嬰兒也會有回應,比如對人臉的片刻凝視,或者回以微笑。但孤獨癥患兒對人眼部的注視明顯減少,甚至逃避目光交流,有些孤獨癥患兒即便可以對話,但面對面注視仍然不正常。

 

  2.不語——不說話、學語晚、語言倒退

  多數孤獨癥患兒語言有延遲現象,六七個月的嬰兒還不會“咿咿呀呀”發音。盡管語言發育延遲并非孤獨癥診斷的必要條件,但卻是常見癥狀之一,需引起重視。此外,如果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語言反而退步、說的話總是讓人難以理解、鸚鵡學舌似地重復別人的話或動畫片里的話,甚至總是自言自語但沒意義,都應引起警惕。

 

  3.不理——不理人、喚名無回應

  對自己名字的回應最早可出現在五六個月大時,這個月齡的孩子聽到自己常用名字時,會出現條件反射性的動作,比如尋找叫他名字的人,或忽然停止玩耍等。如果孩子遠遠大于6月齡,但對自己的名字充耳不聞,應高度重視。

 

  4.不指——不會指物

  如果1歲以上的孩子無法用手指指向他需要的物品,而常將大人的手放到物品上,這種表現是典型的“警示行為”。同時,孤獨癥患兒肢體語言較發育正常孩子明顯減少,比如不會用點頭表示“要”、搖頭表示“不要”,不會比劃手勢等。

 

  5.不分享——不會分享興趣和情感

  孤獨癥患兒往往缺乏與他人互動的欲望,和家人玩耍時很少微笑或大笑;不會將自己心愛之物主動分享給他人;不會對他人的痛苦表示同情;不會炫耀、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

 

  6.不學、不玩——不會模仿、不會游戲

  孤獨癥患兒在嬰兒期就表現出不會模仿周圍人的言行,在拍手、敲鼓、言語發音等模仿方面存在困難。2歲后表現出不會玩假裝的、想象性的游戲,比如過家家、用手指模仿打電話等。

 

  7.不當——使用物品不當、感知覺異常、行為刻板

  有些孤獨癥患兒還有使用物品不當、感知覺異常、行為刻板等問題。他們會長時間旋轉、排列物品,或持續對某種物品看個不停,例如將小汽車排成一排,非常喜歡旋轉圓形玩具,并持續盯著這些東西看,明顯比其他小孩表現出執著的興趣。或者喜歡繞圈、旋轉身體且久轉不暈、不厭其煩上下樓梯、乘坐電梯等。

 

  家長如果發現自家孩子有上述跡象,應及時帶他到兒童精神科、心理科、發育行為兒科和兒童保健科等相關科室做全面觀察評估,早期干預及規范治療可改善孤獨癥患兒的發育水平、適應功能和語言能力。

 

  在合理治療的基礎上,家庭訓練也能輔助孤獨癥患兒早日走出“陰霾”。1.生活自理訓練。以洗手為例,通過反復演示、患兒練習、家長輔助來教他們完成整套動作,并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練習機會。2.勞動技能訓練。通過擦桌子、疊衣服、收放物品等家務訓練,給孤獨癥患兒接受外界信息的機會,吸引他們對外界的關注,體會自己與環境的關系。3.行為規范的養成。家長將簡單的社會規則進行整理,然后按步驟教給孩子,幫助他們養成基本行為規范,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4.人際交往能力培養。通過示范、指導及演練,引導他們體會周圍的環境,鼓勵其與小朋友玩耍,逐漸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興趣。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