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條隔夜魚腹瀉20余天 原是腸息肉

【byb.cn 】(來源:揚子晚報)李爺爺燒了一條魚,沒有吃完放冰箱里第二天再吃,誰知吃完后李爺爺反反復復拉肚子二十余天!李爺爺堅信是吃了隔夜魚鬧肚子了,可是最終到醫院檢查后才發現原來是腸道內有息肉,鏡下切除息肉后拉肚子才徹底緩解。
家住常州市鐘樓區年近70歲的李爺爺,今年5月上旬的時候,因為吃了一條隔夜的魚,就開始拉肚子,每天拉肚子十來次,都是水樣便,到當地醫院掛水治療后也是時好時壞,就這樣,拉肚子持續了二十余天,李爺爺一直認為是魚惹的禍。長此以往,李爺爺有些受不了,開始懷疑不是吃壞了肚子,而是另有原因!
最終,他不得已到常州四院消化內科就診,醫生建議他進行腸鏡檢查,果然在其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發現一個廣基的息肉。常州四院消化內科便為李爺爺進行了腸鏡下息肉切除術,術后李爺爺的腹瀉癥狀有所好轉。李爺爺一直心存疑慮,怎么會有腸息肉的?這個息肉會不會癌變?
常州四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蔣春櫻告訴李爺爺,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向外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主要分兩種:炎癥性和腺瘤性。炎癥性息肉一般在腸道炎癥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的,而且有惡變傾向,一旦發現及時切除治療,并定期隨訪。
蔣春櫻介紹說,5月份病區收治的胃腸疾病患者中,其中14%發現有胃腸息肉。胃腸道息肉發病機制并不明確,目前認為主要原因和長期慢性炎癥刺激以及物理、化學刺激,導致局部黏膜上皮細胞增生突入胃內或者腸道內隆起而形成息肉,息肉早期沒有明顯癥狀,息肉較大可以引起胃腸道癥狀,表現為腹痛、胃部不適、消化不良、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黏液或者黏液血便,一旦發現胃腸道息肉,建議及時治療,以免發生癌變。
那么,哪些人是胃腸道息肉高危人群:
1.既往有胃腸疾病史,特別是慢性胃炎、慢性腸道感染、常有便秘,腹瀉,便血等癥狀。
2.年齡越大,腸息肉的發病率會越高,同時男性比女性更為高發。
3.家中直系親屬中有腸道息肉患者,特別是與患者共同生活,患病的幾率也會增高。
4.有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被證明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的關系;而日常飲食中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或油炸食品吃得太多,膳食纖維攝入不夠,也會加大腸息肉的風險。
5.長期久坐不動,痔瘡反復發作,也會提升患病風險。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