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標志物該不該取消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在眾多體檢指標中,人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腫瘤標志物升高。由于這項指標與腫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常會讓人懷疑得了癌癥。現實中,有的人指標升高,可檢查一通卻發現不是癌癥;有的人指標正常,卻在不久后確診患癌。人們不免質疑,腫瘤標志物到底有沒有用?
被濫用的腫瘤標志物
過去半年,小王一直活在恐慌中。去年12月體檢,他的腫瘤標志物某項指標超出標準值2倍多,他便從此坐立不安,總是感覺自己得了癌癥。為此到多家醫院檢查,始終沒有查出是什么病,“會不會是癌癥前期?”“會不會得了疑難病?”……各種疑竇在小王心里撕扯蔓延,讓他每天都郁郁寡歡,感覺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家人見況,帶他去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他患了抑郁癥和疑病癥。像小王這樣的患者,在醫院門診幾乎每天都能見到。這類患者不是沒病找病,而是真的被腫瘤標志物的檢測結果嚇到了。
近十多年,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面對這些“恐怖”數字,很多單位都為員工安排了每年一次的健康體檢,一些“恐癌”的人也每年主動做“防癌篩查”。瀏覽國內大型體檢機構的網站發現,幾乎所有體檢項目都包括“腫瘤標志物”檢查項目,從最基礎的甲胎蛋白(AFP)與癌胚抗原(CEA),再到更高端VIP的體檢套餐里,腫瘤標志物可達到12項之多,有些體檢機構還專門推出了“防癌體檢套餐”。
雖然多檢查幾項看起來“更加保險”“避免遺漏”,但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尤長宣看來,過度檢查帶來的過度診療才是問題的關鍵。例如,因為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不明,頻繁過度做檢查,可能造成一些創面和感染。或發現一些良性腫瘤或良性小結節過度干預,盲目一刀切,都可能給患者帶來不可估量的健康損失。
腫瘤標志物高≠癌癥
腫瘤標志物也稱腫瘤標記物,早在1978年就被發現了,它是指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或是身體對腫瘤刺激反應而產生的物質。“盡管腫瘤標志物臨床應用廣泛,但其表現卻沒有我們想象得完美。”尤長宣說,衡量一個腫瘤標志物質量主要看它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敏感性可簡單理解為“能不能檢測到腫瘤”,特異性可理解為“能不能對應某類腫瘤”。理論上,一個理想的腫瘤標志物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應該都為100%,但很遺憾,業界至今沒有發現一種具備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標志物指標。
尤長宣舉例說,癌胚抗原(CEA)絕對是體檢套餐中的“老大”。作為一個廣譜腫瘤標志物,它具有高敏感性,但特異性卻很差,大約70%的直腸癌、55%的胰腺癌、50%的胃癌、45%的肺癌、40%的乳腺癌、40%的尿道癌、25%的卵巢癌以及膽管細胞癌/甲狀腺癌患者,都可出現CEA升高。如果一個平常較健康的人,檢測出CEA升高,想要確定是哪種癌癥可就太難了,而且不一定腫瘤標志物高,就一定是癌癥。
尤長宣表示,腫瘤標志物升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甲胎蛋白(AFP),除原發性肝癌外,懷孕、活動性肝炎和生殖系統腫瘤等都可能導致升高。另外,不同醫院檢測儀器或所用試劑的不同,有時也會有假陽性現象的出現。尤長宣說,有些商業體檢機構為節約成本,可能會采用較便宜的檢測方法,比如組織芯片法很便宜,但檢測結果可能存疑;化學發光法精確度更高,但價格也會更高。
同樣的道理,即便是得了腫瘤,也并不能保證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100%是高的。腫瘤細胞在體內發展初期是很難被檢測到的,只有當腫瘤細胞分泌出來蛋白分子,我們才能在血液里檢測到,而這個“時間差”可能有三四個月。此外,有些癌型不分泌蛋白分子,就更難被“捕捉”。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患者明明幾個月前腫瘤標志物結果顯示正常,但后來還是確診為癌癥。
正因為腫瘤標志物存在上述局限,臨床應用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聯合篩查”的方法以彌補它的不足。比如確診肺癌,往往要檢查多項肺癌相關的腫瘤標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細胞角蛋白19(CYFRA21-1)、鱗狀細胞癌抗原(SCC)等。另外,還要結合影像學和生化檢測結果,如胸片、核磁、痰檢、尿檢等確診。尤長宣表示,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仍舊是病理結果,腫瘤標志物只能作為輔助手段來幫助確診癌癥。
不適合普通人癌癥篩查
尤長宣表示,健康人群做腫瘤標志物檢測,利弊參半。好處是,從心理上老百姓認為“查了比不查強”,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值得質疑。當前,臨床上較常用、較有用的腫瘤標志物不超過10個,但一般體檢套餐中動輒數十項的標志物檢測,不僅經濟成本巨大,大量的假陽性只會增加健康人群不必要的恐慌。因此,腫瘤標志物不是查得越多越好。
國際醫學檢驗學領域最權威的學術組織——美國全國臨床生物化學學會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別制定了睪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宮頸癌和胃癌的腫瘤標志物使用指南。這些指南都明確指出,腫瘤標志物不適合用于普通人群腫瘤的篩查。
尤長宣也認為,腫瘤標志物檢查不應該取消,但應注意避免在健康人群中開展廣泛篩查,需要完善相應的法規和監管,節約醫療成本,減少過度診療。那么,什么情況下適用腫瘤標志物檢測呢?年齡在40歲以上的、有相應癌癥家族史的、過往病史,每年進行一次檢查還是有必要的。選擇檢測的腫瘤標志物時,一定要有針對性選擇聯合篩查的標志物和檢查手段。
發現標志物升高后怎么辦?
尤長宣表示,不要過于擔心著急。去正規醫院咨詢。發現體檢報告中某些標志物較高,應第一時間到正規醫院咨詢專科醫生,了解這些相應腫瘤標志物升高的意義,或重新做相應的標志物檢查,核實結果的準確性。
單項升高沒意義。體檢結果中,常會出現某單項腫瘤標志物升高,要結合總體情況來看,一般情況下,單項腫瘤標志物升高并沒有臨床意義,多是由炎癥等其他情況導致。
一個月后復查。發現某些腫瘤標志物略有升高,不要慌張,建議隔一個月之后復查。如果在查體時候再有增高的話,醫生會根據情況做進一步確診篩查。
連續觀察。無論是醫院還是體檢機構,不同機構的檢測方法不同,檢測結果也會不太相同。建議患者在同一家醫療機構的檢測平臺上連續觀察,這樣所得的結果才有意義,不要多家機構來回奔波,對比結果。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