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神+食療 讓你輕松養生

【byb.cn】(摘自:人民網) 養生的方法是什么?答案很簡單,我們講究養生,首先要學會的就是調節自己的心態。平和的心理才是有益于身體健康,才能促進我們快活長壽。今天,今天就要跟大家講解一下如何維持健康的心態,通過兩種調理方法,來達到自己的養生目的吧。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靈樞·天年》)故養生尤重調神。調神的方法,除四季調神外,主要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養靜藏神
《素問·痹論篇》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老子恒言》直接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務”。這里的“靜”,系指要求人們保持心境的安寧、愉快和達到虛懷若谷、無私寡欲的精神境界。養靜的關鍵在于節欲。所謂節欲,系指要求人們做到對一切聲名物欲應有所節制。如果過分地貪求種種聲名物欲,如:在酒色財氣上不予節制,放縱恣為,或所欲不遂而恚嗔連連,均可導致損正折壽。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妒嫉等要求。
在養靜以藏神的同時,中醫養生學并不排斥順情從欲以養神。,在可能的情況下,又應當盡量滿足人對衣食住行及工作條件的需求,使其心志得安,更加熱愛生活,保持樂觀的情緒。
養靜藏神的機理,首先是與心的生理特性密切相關。《素問·藏氣法時論》說:“心欲耎”,系指心具有以寧靜、收斂、和調為貴的生理特性而言。若心火太盛,則為“諸躁狂越”,故“耎”系與“躁越”對舉言。心靜則神安,神安則臟腑氣血和調,邪亦難犯,自有益于延齡益壽。其次,養靜與機體的真氣狀態密切相關。養靜藏神,真氣無傷,抗病力強,有利于防病抗衰,亦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動形怡神
動形,包括散步、傳統健身術、體育鍛煉等內容。動形,可促進氣血流暢,舒筋活絡和協調臟腑功能活動,使人精神煥發,心曠神怡。此外,動形還有助于安眠,起到靜神的作用。尤其是人到老年期后,臟腑氣血虛衰,功能低下,神倦乏力而喜坐好臥,睡眠不寧,反應遲鈍而且性情不定。通過適當的動形活動來怡神、靜神,就顯得更為重要。
3、移情易性
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點轉移他處,或改變內心慮戀的指向性,使其轉移到另外的事物上。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排除或改變其錯誤認識、不良情緒或生活習慣,或使不良的情緒感適度宣泄,以恢復愉悅平和的心境。變如華岫云所指出的“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臨證指南醫案》)。
移情易性的具體實施方法很多,例如:經常欣賞音樂、戲劇、歌舞,或讀書吟詩,交友攬勝,種花垂釣,琴棋書畫等情趣高雅、動靜相宜的活動,可以起到培養情趣、熱愛生活、陶冶情操、怡養心神的作用。人生際遇遭逢違樂之事在所難免,如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愛好、環境與條件,參加上述活動,常可自我解脫,移情易性,從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