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什么情況要換關節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關節炎是65歲以上老人的常發疾病,特別是退行性骨關節炎,與年齡密切相關。超過60歲人群中,80%以上在膝關節可見骨關節炎X線征象,50%被疼痛困擾。人工關節置換是幫助老人恢復自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終極手段。什么樣的情況需要換人工關節?其又有哪些類型?
生活中,需要行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大部分是老人。這些患者大致有3類:
第一類最常見,是退行性關節疾病。人的關節就像一部精密設計的機器,為人體提供支撐及活動支持,時間長了會導致軟骨磨損、骨贅形成以及關節畸形,導致患者疼痛以及活動障礙。
第二類是以前受過外傷或感染,導致嚴重的關節破壞。
第三類是患者存在骨骼的發育性疾病,比如髖關節發育不良。
總之,如果髖、膝關節有嚴重畸形、破壞、功能障礙,患者有明顯疼痛,應該及時就診,考慮是否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目前的人造關節從部位分類,有人工髖、膝、肩、踝關節等,最常見和最成功的關節置換,是下肢負重髖、膝關節。從人工關節的固定理念,可以分為骨水泥型人工關節和非骨水泥型(生物型)人工關節。目前,人工髖關節,非骨水泥型假體是主流,有更好的長期固定效果,骨水泥型假體只適用于骨質嚴重疏松等少數患者。而人工膝關節,骨水泥型假體是主流。這主要是因髖、膝關節的運動模式和受力模式不同所決定的,兩者都有非常良好的長期療效。從摩擦界面的類型說,分為金屬對聚乙烯、陶瓷對聚乙烯、陶瓷對陶瓷界面。金屬的耐磨性一般,但價格便宜,適合高齡患者;陶瓷的耐磨性非常好,特別是陶對陶的摩擦界面,使用時間長達30年甚至更久,適合較年輕的患者,但價格也較昂貴。
經過幾十年發展,人工關節的假體設計、手術技術以及快速康復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現已比較成熟,是治療關節終末期疾病的金標準。全世界每年有超過兩百萬人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現在常規的髖、膝關節置換手術1小時左右就能完成,不需放置引流管,聯合多模式鎮痛管理和快速康復管理,患者術后1天即可拄拐下床行走,4~5天可出院,不需拆線。術后患者可恢復正常生活,進行各類活動,旁人基本看不出來是做過手術的。人工關節確實有使用壽命,但主要看指征而不是年齡來決定是否需手術。就算年紀輕的人,關節壞了也要換,要不然就喪失生活質量了。
當然,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骨科大手術,不可避免存在相應的風險,術后也要注意幾點:
首先,警惕感染風險,人工關節假體周圍感染是很危險也很難處理的,會導致關節疼痛、關節功能障礙,需再次甚至多次手術才能處理。因此,要盡可能預防和避免感染。
其次,要注意防止外傷、撞擊、摔跤等,可能會導致假體周圍骨折和假體松動。
再次,雖然現在的人工關節很耐磨,但日積月累的磨損顆粒仍然可能導致假體周圍的骨溶解,因此要保養和愛護自己的人工關節,避免經常爬樓、爬山、負重,并適當控制體重。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