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腎移植后 兩大因素要重視

腎移植后 兩大因素要重視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0-1-23 00:01
    【byb.cn 】(來源:廣州日報)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腎臟病已經成為比糖尿病更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2012年中國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群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為10.8%,患者有1.3億人。這其中,近3000萬患者將發展成為終末期腎臟病,即尿毒癥,但是民眾知曉率僅為12.5%,提高防治意識迫在眉睫。專家表示,如果腎臟病到了終末期,腎移植可能是最適宜的方法,不僅比透析省力省錢,更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長期生存期。

 

  終末期腎臟病腎移植優于透析

 

  腎臟具有平衡人體水分、電解質及酸堿度、排出毒素、調控血壓等功能,每天過濾并清除機體的代謝產物,是任勞任怨的“清道夫”,即使“受傷”,也不會像其他器官那樣用痛覺表達不適。然而,腎臟一旦發病便不可逆轉,當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進行透析等治療。據悉,截至2016年,中國每年有超過100萬的尿毒癥患者需要透析。

 

  “與透析治療相比,腎移植不僅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更能使患者具有更長的生存期,是尿毒癥療法中療效較好、長期費用最低的治療方法,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公認的適宜的治療手段。”廣東省中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曹榮華說。

 

  據曹榮華介紹,目前透析有兩種,一種是血液透析,一種是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是通過機械的方式將毒素清除出去,一個星期要到醫院2~3次,每次透析時間是4個小時,腹膜透析每天要透析3~4次,不僅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且體內仍然有大量高水平的毒素在損害身體。

 

  而腎移植在手術成功后,受體腎在體內每時每刻都在排毒,使絕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復到正常人的水平,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包括其生育能力,生活質量大大提升。而且,腎移植通常第一年的醫療費用與透析治療相持平,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便會明顯減少。

 

  數據顯示,我國腎臟移植術后1年、3年腎存活率分別為97.9%、92.65%,十年存活率為86%~87%。據曹榮華介紹,目前國內一年完成腎移植13000例以上,中國腎移植的數量在全球處于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手術很成熟兩大因素制約患者長期生存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目前腎移植手術已經漸漸發展成為一個常規性的手術,手術風險大大降低。廣東省中醫院器官移植科主治醫師孟凡航指出:“我們更關注腎移植手術后患者長期生存中的慢性排斥反應,慢性排斥反應有很多影響因素。只有控制好患者手術后的慢性排斥反應,才能更好的使患者生存期延長,提高生活質量。”

 

  孟凡航總結了影響慢性排斥反應的兩個主要因素,一是患者的依從性,“有些患者術后長期服藥之后,會不自覺地減藥。因為現在的資訊非常發達,很多病人在網絡上與其他病人交流,發現其他患者與自己藥量不同,便自作主張地減藥,藥量減少導致排斥反應的發生。”其實患者的個體差異很大,藥量要嚴格遵醫囑。這是患者依從性影響長期生存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因素是隨訪不及時,“患者早期自覺性都比較高,而三五年以后,很多病人不愿意再及時到醫院隨訪了,這時候移植腎出現了問題,我們醫生沒有及時的發現,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長期生存。”

 

  哪些患者適合做腎移植手術?

 

  曹榮華介紹,腎移植手術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但患者年齡范圍最好在12~65 歲之間;患者年齡大于65歲,但心臟、肺臟及肝臟器官功能正常,血壓平穩,精神狀態良好者,也可考慮做腎移植術。

 

  其他適宜做手術的還包括:患者為慢性腎炎尿毒癥終末期或其他腎臟疾病而致的不可逆轉的腎功能衰竭。經過血透或腹透治療以后,尿毒癥患者一般情況好,體內無潛在的感染病灶,能耐受腎臟移植手術者。沒有活動性潰瘍、腫瘤、肝炎及結核病史,也沒有精神、神經系統病史的尿毒癥患者。

 

  溫馨提示:

  移植術后注意這兩點

  1.術后半年預防感染,患者需要定期復查抗排異藥在血液中的濃度,盡量不去公共場所活動,注意飲食衛生和保暖。

  2.隨著抗排異藥用量的減少,病人的免疫力也接近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要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減藥,自行減藥是目前導致慢性排異的一個主要原因。(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