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熊繼柏:準確運用中醫藥

在訪談過程中,年近八旬的熊繼柏引經據典,從病名,到包括病因、病邪性質、傳播途徑、病位等在內的病機,再到整個完整的中醫理法方藥、診療預防,詳細闡述了他對于此次疫病的防治思路。
明確病機 準確辨證
熊繼柏指出,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辨證施治。張仲景《傷寒論》里講,“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黃帝內經》也明確指出,要“審察病機”“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勿失病機”。為什么一定要強調病機?就是告訴我們要辨證,中醫是離不開辨證的,在準確辨證的前提下,才能夠準確施治。
“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病,本來病位在肺,如果治到腸胃、肝或者心臟上,就亂了。此外,目前關于病邪性質,有人說是傷寒、濕溫,還有人說是陽氣虛、脾胃功能弱,說法很多,年輕的中醫大夫很容易找不到方向,所以明確病機是關鍵。”
具體到此次疫病,熊繼柏認為,首先要弄清這是一個什么病?它不是一般的外感病,更不是一般的雜病,首先要明確它是傳染病。在《黃帝內經》的《素問·刺法論》中講:“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避其毒氣,天牝從來。”這段原文告訴我們,疫病就是相互傳染,無論老少都是同樣一個病癥,就稱為疫病。所以,毫無疑問這個病就是屬于疫病,它的病因是疫癘的毒氣。
目前,有專家將此次疫病定性為寒癥,熊繼柏則持不同看法。他表示,疫病的病邪性質有兩大類,第一類是溫熱類,第二類是濕熱類。溫熱類多發于冬春季節,濕熱類多發于夏秋季節。溫熱類的疫病基本上是從口鼻傳入,比如流感、麻疹、白喉、百日咳以及當前所發的新冠肺炎,屬于呼吸道傳染。而濕熱性質的疫病多是腸胃道的傳染病,比如急性胃腸炎、霍亂、痢疾,腦膜炎里的乙腦。因此,這次疫病,應將病邪性質確定為“溫熱濁毒”。
“傷寒不是傳染病,而疫病是傳染病;傷寒邪是從體表毛竅進入的,而溫邪、疫邪是從口鼻傳入的。這就明確了,不能把疫病講成傷寒。此外,不是說冬天發的病就一定是寒邪,這里有一個非常復雜的因素,按照《黃帝內經》運氣學的規律,去年從大雪到立春這個階段是少陽相火。在這種火熱之氣的干擾下,如果氣候確實有特殊的變化,就容易發生疫病。”熊繼柏分析稱。
此外,熊繼柏表示,還要清楚病變部位,疫邪從口鼻進入,屬于呼吸道傳染。《吳醫匯講》里講,肺為呼吸出入之門戶,口鼻進入疫毒之氣,必然先傷肺氣,毫無疑問,此次疫病的病位在肺。此次疫病的主癥是開始發熱,然后主癥變為咳嗽、氣喘。《黃帝內經》講:“肺病者喘咳氣逆”,咳、喘、氣急都是肺的病。但是有一個復雜的因素,學中醫的應該知道,肺與胃經脈是相通的,肺與大腸是互為表里的,它們有經脈聯系,所以肺有病必然影響胃腸。因此在疫病的病變過程中,有一些病人確實有胃腸道的癥狀,比如胸悶、泛惡、欲嘔,甚至于大便溏瀉,但要清楚其主要病位在肺,胃腸道的癥狀只是一個兼證而已。
“必須指出的是,中醫要想準確辨證,必須到臨床一線,不了解病人的實際情況,只能是紙上談兵。”熊繼柏強調。
用對方藥 準確施治
“中醫在準確辨證的前提下才能夠準確施治,而準確施治的關鍵是要用對方藥,中醫用方第一要針對主癥,第二要針對病機,要有準確的施治法則、準確的預防措施。有了法則之后才有方劑,方劑不是亂開的。”熊繼柏表示。
他認為,此次新冠肺炎可分為四期,第一期是初熱期,包括咳喘期,第二期是重癥期,第三期是危重期,第四期就是恢復期,并根據四期確定了治療方案。
對于如何用對方藥、準確施治,熊繼柏以第一期初熱期的一種證型——邪犯胃腸型為例進行了講解。
他表示,處于初熱期的病人中,有一部分病人一開始確實有惡心欲嘔、大便溏等癥狀,因為肺與胃腸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出現這個癥狀,只能把它作為一個兼證看。這個癥狀表現食納差、大便溏瀉、惡心欲嘔,有的還腹脹,有的疲乏,有的舌上是薄黃苔,有的是黃膩苔,這個時候要化濕濁,重點是化濁,也叫清熱化濁,理氣健脾,也可以講理氣運脾。可以用王孟英的王氏連樸飲,還有《醫原》里面的藿樸夏苓湯。
熊繼柏解釋稱,王氏連樸飲里面,黃連、厚樸是君藥,里面還有一個梔子豉湯,還有法半夏、菖蒲和蘆根。梔子豉湯是治療熱擾胸膈的,但大便溏瀉不能用梔子,《傷寒論》里講,病人大便舊微溏者,不可用梔子豉湯。這一點不能忘了,所以方中的梔子豉湯可以去掉。藿樸夏苓湯的藿香、白蔻仁和王氏連樸飲中的菖蒲都是去濁的。藿樸夏苓湯重點是化濁利濕,治療大便溏瀉,所以合用藿樸夏苓湯。王氏連樸飲和藿樸夏苓湯可以治療胃腸這些癥狀,但這是一個兼證,一旦大便溏瀉、惡心嘔吐的癥狀控制住了,就不需要多用。“不要一個人一吃就是10付、15付藥,那就不對了。”
熊繼柏稱,《黃帝內經》的《靈樞·壽夭剛柔篇》講:“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人的體質是有差異的,有剛柔的區別、有強弱的區別,有肥瘦的區別、有陰陽的區別,何況還有老少的區別。總之,我們要針對不同的體質,根據患者不同的表現,隨證施治。
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
“中醫有一個一貫的原則,就是治未病。第一是未病先防,第二就是既病要防變,通過整體調節人體平衡,提升自身免疫力,要防止陷邪深入,病情發展為由輕變重。”熊繼柏稱。
針對未病先防,熊繼柏推薦了一個適合普通的人群特別是幼年兒童人群的方子,即銀翹散加減的一個方,用了銀花、連翹、甘草、板藍根解毒,用了蘆根、桑白皮清肺熱,用了荊芥、薄荷辛涼透邪,所以它是一個清肺解毒、御邪在外的方,普遍的人都可以用。
他指出,預防藥分量不要重,用的時間也不需要長,不主張大家天天吃這個藥,三到五天即可,不要把它作為飲料去喝,也不要一天都吃這個藥。現在預防重點是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這是關鍵。全方位嚴密隔離措施,這是必不可少的。
對于既病的準確防變,熊繼柏以第一期初熱期的一種證型——咳嗽微喘為例,進行了分析闡述。
他認為,這個時候病人的表現是以咳嗽為主,有的發熱已經解除了,有的發熱不嚴重,重點是咳嗽兼有氣喘。氣喘并不明顯的時候,但是有胸悶,還有咳痰,咯痰不爽,咽喉癢,當然還有兼證,比如食量差、大便不溏或者是大便溏。這個時候脈滑或者是浮滑,舌苔有薄白的也有薄黃的,這是初熱期,主癥剛剛表現為咳嗽。
因為肺的特點,一個是主宣發,一個是主肅降,凡是外邪閉肺,不論是什么邪氣,第一要宣,第二要降,驅邪找出路,要依據肺本身的生理特點來解決邪氣的出路,所以這時應該宣肺止咳。因為重點是咳嗽,所以我們可以用桑貝止嗽散,即清代名醫程鐘齡的止嗽散加桑貝散。咳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喘促,而止嗽散沒有平喘的作用,所以這個時候要用桑貝散。桑白皮和貝母就是防止喘促的,不讓喘促加重。“這就是中醫學講的‘準確預防,既病防變’”熊繼柏說。
“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史上,中醫藥治療了大量的瘟疫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不僅能治慢病,在搶救過程中,也有很多好辦法,但關鍵是,現代人有多少人真正掌握了?真正學會了?中醫藥使用準確得當,才能取得可靠療效。”熊繼柏說道。(記者 李保金 北京報道)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