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行業新聞>> 醫療費用增速持續快于GDP

醫療費用增速持續快于GDP

byb.cn
[行業新聞] 作者 :byb.cn 日期:2020-7-5 00:01
    【byb.cn 】(來源:經濟參考報)國家醫保局日前公布的《2019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9年職工醫保參保人員醫療總費用同比增長15.3%,人均醫療費用同比增長12.4%。

 

  專家認為,近年來醫療費用增長持續快于GDP增速,財政補貼連年提升,個人絕對衛生支出逐年上漲,可能帶來一系列衍生問題。除了進一步推進帶量采購、改革支付方式、加強基金監管外,未來理順補償機制、減少浪費、多舉措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仍是重中之重。

 

  職工醫保人均醫療費用同比增長12.4%

 

  公報顯示,2019年職工醫保參保人員醫療總費用14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5.3%。人均醫療費用3723元,比上年增長12.4%。同時,次均住院費用持續增長。2019年,全國職工醫保次均住院費用為11888元,比上年增長6.3%。

 

  此前國家衛健委公布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也顯示,我國衛生籌資總量持續增長,2019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65195.9億元。其中,政府衛生支出17428.5億元,占26.7%;社會衛生支出29278.0億元,占44.9%;個人衛生支出18489.5億元,占28.4%。人均衛生總費用4656.7元。全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百分比為6.6%。

 

  由此,初步推算,2019年全國衛生總費用比2018年的57998.3億元增長了12.4%,這一增速在2018年為10.2%。2019年人均衛生總費用比2018年的4148.1元增長了12.3%。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近年數據可見,雖然個人支出相對衛生總支出比例逐年下降,但個人絕對衛生支出卻在逐年上漲。根據此前的改革目標,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從2017年后降低到了30%以下,2019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比新一輪醫改前已經下降了超過12個百分點,但是個人衛生支出的金額從2008年的5875.9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18489.5億元,增加了12613.6億元,是 2008年的3.15倍。

 

  醫療費用增長持續快于GDP增速 財政補貼連年提升

 

  醫療費用支出增長的同時,是財政補貼的壓力持續增大。公開數據顯示,1999年至2019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總支出占GDP的比重從4.9%升至6.6%,政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從15.3%提高到26.7%,社會支出占比從25.5%升至44.9%,社會支出與財政壓力雙重增加。

 

  此外,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建立以來,財政補貼標準連年提升。2019年,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較2018年新增30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20元。今年6月1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明確提出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加30元,財政部、國家醫保局牽頭,7月底前出臺相關政策。

 

  “醫療費用增速明顯高于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的加重。”相關專家表示,未來醫療衛生體系整體的均衡程度值得關注,當務之急仍是理順補償機制、減少浪費、擠壓不合理支出,以控制醫療費用增長。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醫療費用增長控制在10%左右是比較好的結果,但這也是6%左右GDP增長難以覆蓋的。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迅速開展了帶量采購、支付方式改革、基金監管等大量工作,但由于醫療福利的剛性和基金增長的慣性,近兩年基本醫保基金籌資增長仍連續低于支出增長。

 

  不僅如此,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我國實行階段性減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若全國普遍實施,減征措施最大將減少1500億元左右。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慢病人數加速增多,以及新設備、新技術、新藥新材料的使用刺激醫療費用快速增長,醫保基金支出壓力還將持續。

 

  “過去10多年,中國衛生總費用相對于GDP的超額增速,主要原因是政府財政加大了衛生支出,加上全民醫保政策的落實。”專家表示,一些高收入國家的經歷表明,如果沒有適當的控制,過快的衛生費用增長會加重個人、企業、政府的負擔,難以持續。

 

  控制衛生總費用過快增長仍是總趨勢

 

  業內專家表示,隨著國家經濟增長,物價攀升,醫療價格也會上升。同時,由于快速的人口老齡化和城鄉醫療支出的巨大差異,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未來的健康需求也將會更大幅度地提升,控制醫藥費用增長仍是當務之急。

 

  事實上,當前我國基本醫保的全覆蓋已經完成,正在進入提升保障質量的階段,政府和醫保基金管理方也有更大動機去介入醫療端的價值導向和規范梳理。近年來,監管層加強了醫療控費工作,通過“保質量、擠水分”的措施,降低藥品價格,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增長,醫保控費、降藥價、支付改革等也已經成為備受醫藥行業關注的“關鍵詞”。

 

  具體而言,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4+7”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試點地區25個中選藥品平均完成約定采購量的183%,中選藥品采購量占同通用名藥品采購量的78%。試點全國擴圍后,25個通用名品種全部擴圍采購成功,擴圍價格平均降低59%,在“4+7”試點基礎上又降低25%。

 

  在支付方式改革方面,2019年全國97.5%的統籌區實行了醫保付費總額控制,86.3%的統籌區開展了按病種付費。30個城市納入了國家CHS-DRG付費試點范圍。60%以上的統籌區開展對長期、慢性病住院醫療服務按床日付費,并探索對基層醫療服務按人頭付費與慢性病管理相結合。

 

  此外,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也在加快,根據國內健康險公司披露的2019年報,超半數公司已實現盈利,健康險“保費越高虧損越多”的境況終于得以扭轉。近期《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也發生了修訂,新增了部分病種,放寬了部分定義條目賠付條件,另外,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也擬從原先的15個擴展至29個。

 

  業內人士表示,商業保險機構在醫療費用支付和控費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受重視,國內健康險覆蓋廣度和深度的提升以及險企付費地位的建立,也將提高其對醫療機構話語權,并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李唐寧)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