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大腸炎并不可怕

【byb.cn 】(來源:羊城晚報)日本首相安倍的辭職使得潰瘍性結腸炎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連首相都治不好的腸炎有多可怕?其實不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郅敏主任醫師介紹,早發現、早治療、規律隨訪,潰瘍性大腸炎并不可怕。
常發病于青壯年腹瀉不止
安倍晉三在17歲時就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一直到66歲仍受此病困擾。郅敏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潰瘍性結腸炎這個病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病程遷延不愈。即便是日本首相這般的人物,也難以在病魔的攻擊下全身而退。而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即便潰瘍性結腸炎難以治愈,但只要控制得當,也可以像常人一般生活,甚至從政成為一國首腦。
炎癥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腸道的炎癥累及直腸以及結腸,病變主要限于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其病因依然不明白,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相互影響被認為是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的主要原因。
最常發生于青壯年期,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等消化道癥狀,病程多在4~6周以上。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口腔反復潰瘍、外周關節炎等腸外表現以及衰弱、貧血、消瘦等全身表現。其中,黏液膿血便是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的癥狀。癥狀輕的患者每日可排便2-4次,重者可以達每日10次以上。
潰瘍性結腸炎如何治療?
需要明確一點的是,70%左右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都是輕度的,許多患者,包括中度患者,都可以在門診接受藥物治療,根據病變范圍和病情活動程度選擇藥物類型和劑型,需要堅持用藥。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是控制癥狀,改善生活質量。
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以用選擇性白細胞吸附療法。通過類似于人工透析的方法,首先將血液從人體中抽出,然后通過該設備將某些血液成分(活化或升高的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以及炎癥成分)清除掉,最后將血液返回人體。
糞菌移植療法也是治療手段之一。即將健康人有用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的腸腔內,可以幫助他們重建腸道菌。給藥方式包括鼻空腸營養管、膠囊、保留灌腸、下消化道內鏡等。
藥物治療控制不佳以及一些合并狹窄、癌變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最終無法避免外科手術。
早發現、早治療、規律隨訪并不可怕
對于從17歲就患病的安倍首相,治療初期并沒有許多有效的藥物被及時開發,但即使這樣,他依然能夠在此病稍微得到控制后繼續擔任日本首相,提示此病并不可怕,也并不十分影響工作和正常生活。遺憾的是,早年藥物的缺乏,造成安倍腸炎不斷惡化和加速,即使到了各種新型藥物倍出的今天,恐怕時機已晚。這對患者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早發現、早治療、規律隨訪。(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通訊員 簡文楊 于田)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