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退休年齡與中國社會的未富先老

“未富先老”是一些專家在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發布后提出的新命題,旨在向全社會提出我國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必須對人口老齡化做好思想、理論、輿論準備,物質準備,制度準備,人才準備和健康等各種準備,居安思危,有備才能無患。
“未富先老”是中國老齡化的特點。一般情況是,低收入國家大多是高生育、低壽命。國內外數據顯示,我國當時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50美元,低于同時期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而生育率已下降到較低水平,平均壽命比他們都高出很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情況偏離第三世界國家收入水平與生育、壽命水平的相關曲線很遠。因此,外國學者都驚嘆中國生育率的下降和壽命的延長(指死亡率下降),將之視為人類奇跡,并提出中國在低收入下老齡化必然加速的論斷。在那個階段,中國國情是典型的 未富先老~~
那未富先老,為什么會潛藏著危機呢?這是因為,在人們有工作能力時,能夠為自己創造財富,這些在維持平時的正常生活之余積攢下來財富,是作為保障未來沒有工作能力時的生活費用,當人們在工作中未能創造出足夠多的財富來保障老年時期的生活時,那只能通過國家的補助維持生活,而國家的補助,來源于當時有工作能力的一代人創造的財富,這一代人的生活負擔因此加重,就進一步增加了這一代人年老時無能力自我生活的可能,未富先老的情況會不斷惡化,工作人群壓力增加,喪失工作動力,使得社會效率降低,社會整體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社會矛盾激化。
老齡社會最大的特點是,老人的特點是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對GDP的貢獻少,而他們仍然要消費,國家要拿一大筆錢來應付他們。試想,如果全國都是老人,社會會怎么樣,你就不難理解未富先老會給我國社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了。
波士頓薩??舜髮W歷史系任副教授,旅美學者薛涌在他的文章〈未富先老 代價沉重〉一文中指出:
在過去幾十年,老齡化一直被視為是發達國家的“富貴病”。如今,老齡化已經成了全球性的挑戰。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即使沒有天災人禍,當今四五十歲的這代人,在有生之年也可能看到世界人口的下降。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組織的人口學家預計,到207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的頂峰,隨后下降。在此之前,一些國家的人口可能已經開始急劇下降了。
在人口萎縮所引發的老齡化問題中,東亞社會首當其沖。最嚴重的危機將出現在日本和中國這兩個東亞最大的國家。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25年,日本的中等年齡將超過50歲,30%的人口在65歲以上,每9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是80歲以上的老人。日本80歲以上的人口,幾乎將和15歲以下的人口一樣多。平均兩個15-64歲的勞動力,要養一個6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日本幾乎就成了一個老人院。一個平均年齡為50歲的民族和一個平均年齡為25歲的民族比誰能干活,勝算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的情況,不比日本樂觀。在2000-2025年間,中國人口的中等年齡預計將從30歲提高到39歲。以這個標準算,中國到時候就是一個比美國還老的國家。表面看起來,中國的老齡化遠不如日本嚴重,實際上卻比日本更難應對。簡單地說,日本是先富起來以后才老的,中國則是沒有富就先老了。日常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有錢的老人,是個地道的“富翁”,生活中一般不會有大的危機??膳碌氖抢夏曦毨?,無依無靠。2025年,大約13.4%的中國人口將在65歲以上。日本的老齡化達到這個程度時,人均GDP已經接近2萬美元,是中國現在人均GDP的6倍左右。中國在未來16年之內幾乎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更糟糕的是,到2025年,中國將有3億60歲以上的人口。他們也就是現在40多歲的一代人,屬于計劃生育的一代,大多數只有一個孩子。到時候可能出現一個勞動力養一個退休人員的情況,比日本兩個人養一個人的局面還要嚴重。加上中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也沒有存養老金的習慣和制度,到時候就更無財力應付危局。
日本是個高科技發達的國家,國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受益于“終身雇傭”的制度,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工作能力。日本人的健康水平也是世界最好的。這些條件,使日本有更大的余地應對老齡化問題。比如,人手不夠用,可以推遲退休年齡,讓老年人繼續從事商業銷售、計算機、教育、設計等工作。他們在這方面并不一定比年輕人差,甚至有一定的經驗優勢,大多數能夠自食其力,社會負擔也能相應減輕。
但是這樣的措施,根本無法搬到中國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以制造業為主,工人大部分都在干體力活。根據官方的統計數字,目前中國的勞動力有將近一半在種地,另外1/5是礦工、建筑工人、交通運輸工人,以及各種工廠的職工。你不能指望一個65歲的人再當建筑工人,就是在服裝廠當制衣工也會力不從心。況且,現在許多人50歲不到就提前退休,怎么可能到65歲時突然有了工作能力?再有,中國的經濟條件還不夠好,沒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的保障,勞動力的健康水平遠遠比不上發達國家。老人健康差,不僅無法工作,而且也會增加醫療費用,使國家財政雪上加霜。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全球老齡化現象,我們只有一個非常狹窄的“機會窗”。10年后,高度的城市化,會自然壓低生育率。到時候即使鼓勵大家多生孩子,怕是也沒有人聽,“機會窗”會馬上關閉,老齡化將拖累中國的經濟。人口發展一方面有一定的可測性,同時又有相當長時間的慣性,這就要求人們必須依賴可靠的數據而非常識來進行政策判斷。
毫無疑問,中國人口政策的既定目標還是要讓人口適當地下降。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避免“急剎車”所帶來的意外傷害。要“緩剎車”,就得提前行動20年,通過漸進的政策轉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劇老齡化。我們當年沒有聽馬寅初的話,晚行動了20年,至今還在為此付出著代價。如今如果不能迅速接受新人口論,提前20年進行微妙的政策調整,未來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
點評:薛涌談到的問題很復雜,那么面對日益老齡化的中國,現在的80后們,他們怎么看呢?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本站]說說過敏那點事03-27
- [本站]從春眠不覺曉這首詩說起03-20
- [本站]說說抑郁癥那點事03-13
- [本站]東北.糖尿病高發.滑雪03-06
- [本站]AI讓醫療平權正變為現實02-27
- [本站]急性胃痛剛好又出現體位性眩...02-20
- [本站]春節夜急性胃痛用Deeps...02-1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