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陪診"是優化就醫流程

[行業新聞] 作者 :byb.cn 日期:2021-7-5 00:01
【byb.cn 】(來源:光明日報)不久前,26歲女孩當醫院陪診員的新聞,讓這個職業進入公眾視野。近日,一些職業陪診員分享自己的陪診經歷,再次使這個話題升溫。據介紹,陪診員服務對象有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不愿麻煩熟人的年輕人、丈夫無法請假陪同的孕婦以及不認識路的異地患者等。
在新興職業不斷涌現的當前,陪診員的出現不足為奇。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醫療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老年人“一體多病”、看病要跑多個科室,對網上掛號、手機支付不熟悉等情況催生了陪診員這個職業。客觀說,它的產生順應了市場需求,有利于幫助患者就醫。
但也要看到,該職業的興起與醫院布局不合理有一定的關系。醫院越建越大,布局日益復雜,導致就診、檢查、拿結果、取藥、繳費等多在相距較遠的地方進行。這樣的流程往往在門診有一套規范,在住院部又是另一套要求,患者極易搞混。有陪診員坦言,自己做陪診3個月,才摸清醫院布局,知道怎么操作可以節省時間,知道不同的檢查與治療在哪里做。
除了布局不合理,醫護服務不夠貼心周到也是重要原因。比如,診療與檢查的連接不緊密,導致當天看不完病、次日復診換了醫生的情況比較普遍。醫療設備是冰冷的,更為冰冷的是患者獨自面對病痛卻無人安慰,在這種情況下看病受阻將加劇患者的低落情緒。雖然熱心醫生很多,但畢竟醫生無法在診療之后持續給予每一個患者以情感支撐。買來的陪伴雖然欠缺溫情,但至少讓患者有傾訴的對象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與其事后彌補,不如事前減少不必要的陪診需求。最好的“陪診”,是優化就醫流程、改善就醫體驗,讓絕大多數患者不必陪診也能輕松就醫,再通過導醫和志愿服務等途徑滿足個別、特殊需求。在通常情況下,市場化陪診只作為補充,且主要針對行動不便者,這才是對待陪診需求的正確做法。
便于患者就醫的醫院布局才最科學,失去了這個前提,再好的規劃都不算合理;醫院分科細無可非議,但保留老年醫療科等綜合科室,方能確保分合有度;醫療信息化本該大力提倡,但也要避免“數字鴻溝”。在門診排班、預約看病等方面,要做到寧可醫務人員不便,也要確?;颊叻奖?。“以患者為中心”應落實到醫院建設與管理的每個細節,落實到就醫的方方面面。
此外,陪診員這個職業有存在的價值,但也應正視所面臨的風險。要看到,陪診員若有獲得緊缺號源的能力,或者有帶領患者“走后門”的本事,就容易獲得青睞。假如不為這個職業設置準入門檻,不強化陪診過程的規范,難免會有陪診員通過非正當手段來提升自身競爭力,甚至過去的號販子、醫托等,也可能換上陪診員的馬甲,利用自身優勢獲取不當利益。新興職業需要盡快出臺規范,對那些可能影響醫療秩序的陪診員,更當如此。(作者:羅志華,系一線醫生)
在新興職業不斷涌現的當前,陪診員的出現不足為奇。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醫療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老年人“一體多病”、看病要跑多個科室,對網上掛號、手機支付不熟悉等情況催生了陪診員這個職業。客觀說,它的產生順應了市場需求,有利于幫助患者就醫。
但也要看到,該職業的興起與醫院布局不合理有一定的關系。醫院越建越大,布局日益復雜,導致就診、檢查、拿結果、取藥、繳費等多在相距較遠的地方進行。這樣的流程往往在門診有一套規范,在住院部又是另一套要求,患者極易搞混。有陪診員坦言,自己做陪診3個月,才摸清醫院布局,知道怎么操作可以節省時間,知道不同的檢查與治療在哪里做。
除了布局不合理,醫護服務不夠貼心周到也是重要原因。比如,診療與檢查的連接不緊密,導致當天看不完病、次日復診換了醫生的情況比較普遍。醫療設備是冰冷的,更為冰冷的是患者獨自面對病痛卻無人安慰,在這種情況下看病受阻將加劇患者的低落情緒。雖然熱心醫生很多,但畢竟醫生無法在診療之后持續給予每一個患者以情感支撐。買來的陪伴雖然欠缺溫情,但至少讓患者有傾訴的對象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與其事后彌補,不如事前減少不必要的陪診需求。最好的“陪診”,是優化就醫流程、改善就醫體驗,讓絕大多數患者不必陪診也能輕松就醫,再通過導醫和志愿服務等途徑滿足個別、特殊需求。在通常情況下,市場化陪診只作為補充,且主要針對行動不便者,這才是對待陪診需求的正確做法。
便于患者就醫的醫院布局才最科學,失去了這個前提,再好的規劃都不算合理;醫院分科細無可非議,但保留老年醫療科等綜合科室,方能確保分合有度;醫療信息化本該大力提倡,但也要避免“數字鴻溝”。在門診排班、預約看病等方面,要做到寧可醫務人員不便,也要確?;颊叻奖?。“以患者為中心”應落實到醫院建設與管理的每個細節,落實到就醫的方方面面。
此外,陪診員這個職業有存在的價值,但也應正視所面臨的風險。要看到,陪診員若有獲得緊缺號源的能力,或者有帶領患者“走后門”的本事,就容易獲得青睞。假如不為這個職業設置準入門檻,不強化陪診過程的規范,難免會有陪診員通過非正當手段來提升自身競爭力,甚至過去的號販子、醫托等,也可能換上陪診員的馬甲,利用自身優勢獲取不當利益。新興職業需要盡快出臺規范,對那些可能影響醫療秩序的陪診員,更當如此。(作者:羅志華,系一線醫生)
相關文章
- [行業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布04-03
- [行業新聞]集采藥大降價 咋能降價不降...01-03
- [行業新聞]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12-20
- [行業新聞]九地試點設立外商獨資醫院12-01
- [行業新聞]衛健委:推行醫院檢查結果互...11-29
- [行業新聞]京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82....08-24
- [行業新聞]中疾控: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11-26
- [行業新聞]北京發布重點場所AED電子...11-23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