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終于降價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目前,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是修復關節損傷,幫助患者恢復行動能力的最好辦法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年齡相關的骨關節病患者越來越多,需要人工關節置換的人群日益增加。但長久以來,由于人工關節價格虛高,“換不起”的情況時有發生。9月14日,備受關注的骨科人工關節類耗材集采成功開標,48家中外企業參與,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降至7000元左右,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幅達82%。預計2022年3~4月份,患者就可以用上人工關節集采產品。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 林劍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骨科主任 尚希福
本報記者 張 健
盼人工關節降價已久
“聽到這一消息我十分欣喜。”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主任醫師林劍浩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過去大家常說人工關節領域屬于“點菜的不付錢,買單的不點菜”,價格降不下來主要是因為定價權不在國家醫保局。這次國家醫保局有針對性地組織集中帶量采購,一拳打在了人工關節價格虛高的“七寸”上,把“水分”擠掉了。
“人工關節早該降價了,但此次降幅仍超出我的預期,合金—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系統全場最低價竟降至1788元。一些外企產品報價甚至比有些國產的都要低,如史賽克陶瓷—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系統、合金—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系統分別報價5119元和4160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尚希福表示,這體現了國家深化高值醫用耗材治理的決心。
使用量大、標準化程度高,是人工關節成為繼冠脈支架后第二個國家集采高值耗材的原因。此次采購的為初次置換人工全髖關節及全膝關節,分為陶瓷—陶瓷類髖關節產品系統、陶瓷—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系統、合金—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系統和膝關節產品系統四大類,采購周期2年。首年意向采購量54萬套,占全國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
從2019年起,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就開展了人工關節集采試點工作,降價均十分明顯。例如,2020年安徽240個關節類產品平均降幅達82%;江蘇2019年髖關節類平均降幅達47%,2020年膝關節平均降幅達67.3%;2020年山東7市聯盟關節類產品平均降幅86%,其中某款人工髖關節由原來的9.2萬元直降至4133元。尚希福表示,人工關節能夠進入千元時代,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企業生產規模擴大,成本降低;二是手術技術成熟,附加成本幾乎為零。早期,企業不但有研發成本,還附帶培訓醫生置換技術的成本,有的廠家甚至從國外請專家培訓。林劍浩認為,過去關節產品價格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缺少好的市場競爭機制和管理機制,以及資本的趨利性。
集采帶來五大利好
人工關節大幅降價的消息一出,民眾在叫好的同時,也不免有降價后質量能否得到保障的擔心。對此,政府部門做出回應:國家相關部門將嚴格對企業產能、供能進行考核,產品質量更是重點監控范圍,產品質量絕不會改變。“我認為質量不會有問題。”尚希福強調,質量永遠是企業的“身份證”,如果質量不好,醫生就不會用,企業也會很快垮掉。可以預計,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關節的質量會越來越好,價格也會越來越便宜。林劍浩也表示,患者根本不用擔心質量問題,此次集采質量很高,很多外企把“招牌產品”都拿出來投標了。此次集采的同時還有一件重要的事——“中國醫保醫用耗材登記系統”即將上線。一方面,中選企業要與該系統對接,實時向聯合采購辦公室報送中選產品的庫存數量、供應鏈流向、醫療機構入庫數量等信息,以確保系統能實時監測產品流向;另一方面,系統與醫療機構對接,統計人工關節的翻修率、不良反應等數據。該系統從患者實際獲益角度來評價產品到底行不行,而不是僅從價格來判斷要不要采購。
兩位專家表示,綜合來看,此次人工關節集采,(上接1版)至少帶來五個方面的利好消息:
1.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林劍浩介紹,此次人工關節平均降幅達到了82%, 即使加上住院費、床位費、藥品費、手術費等, 患者整體治療費用也能降低50%~60%,醫保報銷后,患者的經濟負擔將大大減輕。“具體能降多少取決于每個地區的情況。”尚希福表示,關節病患者大多是經濟收入較低的勞動人民,此次大幅降價對廣大勞動人民來說是最大的利好,可以讓更多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的病人放心去治療了。
2.醫保省錢,百姓得實惠。本次人工關節集采預計節約160億元醫保資金。醫保的錢就是老百姓的錢,醫保省了錢,就能讓更多老百姓看病受益。
3.改善醫患關系。以前置換一個人工關節,僅器材這一項的費用就要好幾萬,不管醫生有沒有拿回扣,病人總覺得醫生賺了不少。如今器材進入千元時代,患者對“醫生拿回扣”的固有看法也會隨之改變,促進了醫患關系和諧。
4.提升醫療質量。過去,不排除一些醫生為了利益而做非必要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集采后,人工關節置換的監管更有序,將促進整體診療標準更加規范,醫生也會有更多精力放在骨關節病治療新技術、新方向的研究上,有利于整體醫療水平的提高。
5.有利產品發展創新。集采后,市場競爭機制完善,對企業也是一件好事。目前,國產和進口人工關節的差距越來越小,某些領域,國產人工關節已經站在技術前沿。此次集采不區分進口和國產,為后續國內企業創新產品留出了獲益空間,有利于國內企業開發更符合臨床需求的新產品,提高服務水平。
集采降價的同時,醫生的勞動價值也要得到應有的重視,否則容易“按下葫蘆浮起瓢”。集采讓人工關節不合理的高價得到了有效監管,但要想政策落地,政府還應早日出臺配套政策,深化醫務人員薪酬制度和醫療服務改革,把其他不合理的價格糾正過來。“如果不糾正,很多醫院還是會想各種辦法去彌補,醫院不可能倒貼錢去做手術。”林劍浩表示,在北京,三甲醫院做一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工費”為3000元左右,這其中包括手術室、消毒、水電、紗布等的損耗,以及醫生、麻醉師、護士等六七名醫護人員的酬勞。尚希福也表示:“長久以來,各科醫生勞動價值偏低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好醫生的勞動價值、創新價值、技術進步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很容易打擊醫生的積極性。”
此外,林劍浩還表達了另一個擔憂——選擇性價比高的人工關節不等于患者獲益最大化。國家集中帶量采購是好事,但對于患者來說,除了考慮價格,還得考慮使用價值,應給不同需求、不同層次的病人留個通道,以便愿意自費的患者可以用上適合的產品。
全民都要關注骨關節健康
“雖然人工關節降價了,但我們仍然不能忽視骨健康。”兩位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量幾乎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關節病患者越來越多,需要替換人工關節的潛在人群基數龐大,我國人工關節置換的實際需求量遠遠超出已有的手術量。二是隨著技術逐漸成熟,民眾對人工關節的錯誤認識有了很大改觀。但不可忽視的是,國人的“身子骨”狀況不容樂觀。數據顯示,全球30%的髖部骨折發生在中國。
髖部骨折的致殘率和致畸率超過50%;發生髖部骨折1年內的死亡率,女性為19%,男性為39%,老年人達20%~50%,這也是髖部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原因。尚希福表示,導致很多老年人過早死亡的不是骨關節病本身,而是因關節壞死被迫長期臥床或營養不良等引發的各種并發癥。因此,患關節病的患者應想辦法恢復正常生活或減少疼痛,符合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指征的,最好盡早做。一般而言,年齡較大、日常活動量小的患者,對關節功能要求不高,可選擇半陶人工關節產品;患者預期壽命長、日常活動量較大、對關節功能要求高的,則傾向于選擇全陶產品。
此外,日常養護好關節十分重要,專家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1.適度鍛煉。要注意將運動量和強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馬拉松、爬樓梯和登山。建議老年人找專業醫生開具個性化的運動處方,一般人群也要積極尋找符合自身情況的鍛煉方法。
2.控制體重。太胖容易加速關節的損耗,肥胖患者應控制飲食、科學運動,將體重減至正常水平。
3.不做傷關節的動作。建議改掉蹺二郎腿、長時間蹲著干活等特別損耗關節的壞習慣。
4.預防骨質疏松。建議每年測試骨密度,了解骨骼健康狀況。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要注意預防骨質疏松,日常飲食要包含酸奶、牛奶,多吃深綠色蔬菜、蝦皮、蝦醬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同時還要多曬太陽。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