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齒痕舌的食療調理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傳統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王麗莉
《生命時報》 2022-08-30 第1636期 第8版
①脾虛濕盛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脾虛無力運化水濕,導致濕氣留滯體內,濕阻于舌則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形成齒痕。這類患者同時伴有面色發白或萎黃、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頭重身腫、自汗、吃不下飯、食后腹脹、大便溏薄等癥狀,治療上宜補中益氣,可用黨參、白術、茯苓、薏米、白扁豆、陳皮等配伍加減健脾除濕,常用中成藥有參苓白術丸、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等。除了藥物治療,平時可多按揉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向下四橫指處)、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陰陵泉(位于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中)、中脘穴(臍部正中上4寸處),并對神闕(肚臍窩)、足三里、脾俞穴(位于后背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進行艾灸。生活上應注意均衡飲食,避免過飽過饑,少吃油膩食物及甜食,日常可熬制薏米茯苓粥、四神湯等祛濕健脾。
②陽虛水腫
水液的正常代謝依賴陽氣溫運氣化,各種原因導致的脾腎陽氣受損或素體(本體)陽氣虛弱,均會導致水液運行障礙。脾陽不足則機體運化水濕功能失職,腎陽不足則機體蒸騰氣化功能減退,水濕蓄積體內,泛溢于舌則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形成齒痕。這類患者常見胃寒肢冷、倦怠乏力、便溏或五更瀉、腰膝酸軟、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清長等癥狀,治療上宜溫補脾腎、通陽利水,可用人參、白術、茯苓、干姜、附子、仙靈脾等藥物配伍加減以溫陽化濕,常用中成藥有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平日可多艾灸中脘、神闕、關元(肚臍之下3寸處)、命門(位于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脾俞、腎俞(第二腰椎棘突兩側旁開5厘米處)、足三里穴。飲食上建議多食性質溫熱,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羊肉、雞肉、韭菜、辣椒、生姜、肉桂、核桃、花椒等。
③肝氣郁滯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節奏都有了很大變化,各種環境及壓力刺激都會對情緒產生影響,導致肝疏泄功能異常,氣機失調。肝在體合筋,肝氣郁滯,氣機不暢,舌體筋縮故舌邊可見齒痕。這類患者常見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喜嘆息、胸脅或腹部脹滿竄痛,女性常出現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等癥狀,治療上宜疏肝理氣,可用柴胡、香附、枳殼、白芍、佛手、薄荷、娑羅子等藥物配伍加減以疏肝行氣,常用中成藥有逍遙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平時可多揉按膻中(位于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內關(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處)、三陰交、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用手指沿足大趾和足次趾之間的骨縫向上移,在大約三橫指處的凹陷部位,能夠感受到足部動脈搏動處)。運動方面,建議適當進行散步、慢跑、導引等體育鍛煉,少吃高脂、高糖、辛辣刺激及油煎食物,戒煙戒酒,少喝咖啡,避免過飽,少吃南瓜、芋頭、紅薯、土豆等易阻塞氣機的食物,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暢。日常可取玫瑰花、綠萼梅、合歡花、白菊花、生麥芽等泡茶飲用。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