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直腸癌患者器官活出尊嚴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2-9-15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研究發現,對于低風險直腸癌患者,放化療效果好的,可免除手術之苦,保留器官活出尊嚴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三病區主任 武愛文
本報記者 張筱悅《生命時報》 2022-09-02 第1637期 第1版
一直以來,癌癥患者即便經過手術達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未來的生活質量仍可能受到各種影響,這一點在結直腸癌患者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情況特殊,很多腸癌患者不得不永遠隨身掛著一個袋子,生活、心理等備受煎熬。隨著醫學不斷發展,醫生們也越來越意識到,讓結直腸癌患者“活得好”與“活得長”一樣重要。
一個袋子讓患者尊嚴盡失
57歲的王志(化名)在今年年初被確診為直腸癌,由于腫瘤的位置較為靠下,接近肛門口,所以無法保肛,只能進行腹部永久性造口。雖然術后身體恢復得不錯,但現在的王志無論走到哪,肚子上都要掛著一個“接便袋子”,用他自己的話說,“感覺活得沒有一點尊嚴”。因為這件事,王志的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內向孤僻。
與王志相比,49歲的李保平(化名)算是“幸運”的,他在手術后成功保肛,且預后良好。但事與愿違的是,術后的李保平雖看起來與他人無異,排便功能卻受到影響,經常前一刻還好好的,下一刻就突然要上廁所。有一次在單位開會,他因為忍不住便意,在中途離開了四五次,不停打斷別人,雖然大家都知道他的情況,可李保平還是尷尬不已。他曾經還求著醫生,干脆給他掛個袋子,也好過受這種折磨。身體上的不適,加上他人怪異的目光,李保平再也堅持不住了,最后離開了工作崗位。
“這樣的例子在結直腸癌術后患者中并不少見?!北本┐髮W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三病區主任武愛文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目前,在直腸癌患者中,無法保肛者達20%~30%。即便保肛成功,也會有60%~70%的患者出現直腸前切除綜合征,要么是久不大便,要么是頻繁排便。其中,有40%的人情況較為嚴重,能持續1~2年甚至更久;15%~20%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伴有并發癥,如排尿障礙、造口并發癥、性功能障礙等。
“即便如此,手術仍是結直腸癌患者的常規治療手段,只要腫瘤沒有擴散,通常都要爭取手術機會?!蔽鋹畚慕忉屨f,徹底切除腫瘤是最穩妥、保險的治療手段,這種治療模式和思維已延續了至少一百多年,手術技術也隨著時間的積累,越來越先進、嫻熟、安全。只不過,由于直腸癌的位置特殊,一般距離肛門口0~15厘米,但為了安全起見,腫瘤切除時上下兩端至少要切夠2厘米,在這一前提下,如果腫瘤位置很低,離肛門口很近,切完后就很難“接上”,便無法“保肛”,只能選擇在腹部永久性造口,患者身上會永遠掛著一個“接便袋子”,心理、尊嚴也受到較大影響,甚至無法回歸正常生活。
新的治療思路帶來驚喜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直腸癌協作組最近發布了一項前瞻性臨床研究發現,對于低風險直腸癌患者,放化療聯合鞏固化療的治療方案,可使更多患者通過接受主動性等待觀察或局部切除,提高器官保留率。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外科學頂級期刊《外科學年鑒》上。
武愛文介紹說,通常,直腸癌發現時都比較晚,腫瘤可能也較大,或是離肛門口較近。為了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手術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影響,大概從2000年以后,結直腸癌術前放化療開始增多,即先通過放化療讓腫瘤變小,再進行手術。這樣一來,患者的復發機會變小了,腫瘤下緣距離肛門口也能遠一點,保肛機會可以大一些。經過多年嘗試,這一治療方法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同時,醫生們驚喜地發現了一個新現象,個別患者在放化療之后,腫瘤中已不見癌細胞。于是,醫學界開始思考,如果術前放化療能將癌細胞都“殺死”,是不是就可以不必進行手術切除了?
“實際上,最初這種情況并不多見,只占我們接收患者的10%左右。近些年,隨著放化療手段的提升以及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興治療手段的出現,這一比例逐步增高到了30%以上?!蔽鋹畚恼f:“我們通常會在放化療或其他手段治療后,認為腫瘤已經消失(即核磁共振、FDG-PET、內鏡評估、直腸指檢或活檢在治療后均無顯示腫瘤證據)的情況下,再進行觀察來決定是否手術。如果觀察2~3年后,腫瘤沒有復發或增長,那基本說明是安全的。但如果放化療后仍懷疑或證明有腫瘤存在,還是建議手術治療。這種治療方式實際上有點冒險,并不適合所有的直腸癌患者,主要適用于癌癥早期或沒有發生其他臟器轉移,以及不適合做手術的患者。當然,并不是說相對晚期的患者就完全沒機會,只是難度會大一些,這也是我們今后研究的一個方向。”
從階段性的研究結果來看,這一治療思路有不小的獲益。研究中,他們納入的64例低風險的中低位直腸癌(從肛緣向上至10厘米的直腸之間發生的腫瘤)患者中,通過采取新的治療模式后,臨床完全緩解(即癌細胞已經消失)及接近臨床完全緩解的比率達到71.9%,3年器官保留率達67.2%,3年非再生無病生存率(指該病3年不復發情況下,患者存活的比率)達92.2%。該前瞻性研究歷時6年,提示低風險的直腸癌患者半數以上可非手術治愈,2/3的患者可免除傳統的直腸切除手術,剩下1/3的人,即便通過等待觀察一段時間后發現還是要做手術,補救手術后的效果也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并沒有耽誤病情,不少患者因此大幅改善了生活質量。
提高生存質量還需更多努力
武愛文說,如今癌癥被看作是一種慢性病,帶癌生存的人越來越多。所以,癌癥患者生存質量一直是醫學界努力的方向。這一研究實際上只是眾多努力中的一小部分,需要醫患更多合作,共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積極正規的治療是前提。積極、合適、正規的治療是保證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的前提,不管是手術切除還是觀察治療都要基于這一前提。所以患者不能僅僅為了“少受罪”而避開必須的治療手段,否則病情加重,日后生活受到的影響更大,甚至危及生命。
定期復查防復發。癌癥治療絕不是一蹴而就,定期復查避免復發才是患者要著重注意的。武愛文表示,尤其像這種觀察治療的方式,如果患者不能保證遵醫囑定期復查,那不如選擇手術切除更為穩妥。因為若無法按期復查,后續出現問題也難以及時發現,反而可能耽誤病情。一般來說,對于采取“觀察、等待”治療思路的患者,如果腫瘤位置很低,我們會建議1~2個月進行一次指診檢查,然后2~3個月進行一次核磁檢查,必要的話3~6個月再進行一次腸鏡檢查。隨著時間的延長,檢查間隔也會拉長,具體的檢查頻次和內容因人而異,須遵照醫囑執行。
預防大于治療。癌癥治療,預防先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做到健康飲食、睡眠規律、適當運動,十分必要。一些高危人群,例如有腫瘤家族史、癌前病變、不良嗜好的人群,更要注重早期篩查。早診早治,患者預后會更好,生活質量也更高。想要改善后期生活質量,僅在手術后或治療后才采取行動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將健康理念貫穿始終。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最新文章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