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古方能解痰飲之困

古方能解痰飲之困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3-19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伏于肺胸悶氣喘 停在胃面色萎黃 古方能解痰飲之困


  第五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肺病科主任醫師 王麗華

  《生命時報》 2025-03-04 第1876期 第8版


  “百病多由痰作祟”,這句中醫諺語流傳甚廣,無論胸悶氣喘、肥胖、眩暈,還是一些慢性病,都可能與痰飲有關。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痰飲的概念十分模糊,往往簡單地將其等同于平常所咳吐的痰液。


  在中醫理論中,痰飲是水液在體內運化失常后的產物,及其病理變化、臨床癥狀。痰飲分有形和無形,有形的痰飲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聞之有聲的實質性痰濁和水飲,如咳咯而出的痰液、嘔泄而出的水飲痰濁等;無形的痰飲是指由痰飲引起的特殊癥狀和體征,如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苔膩、脈滑等,只見其癥,不見其形。

  《素問·經脈別論》中有這樣一句話,“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深入闡述了痰飲的形成原因。正常情況下,肺能通調水道,脾可運化水濕,腎主水液排泄,維持人體的水液代謝平衡。但當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如風寒、暑濕等侵襲人體,或者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失度等內傷因素,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時,水液代謝就會出現紊亂,原本正常的水液便會停聚、凝結,形成痰飲。中醫治療痰飲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古籍中的很多經典藥方都能取得良效。

  痰濁上泛蒙蔽清竅,會影響腦的功能,導致頭暈、目眩、精神不振、意識模糊,甚至癲癇、癡呆等。這種情況需熄風化痰,可在醫生指導下辨證選用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化痰藥,以消除導致風動的痰濁之邪,代表方劑有半夏白術天麻湯、定癇丸等。

  痰飲伏于肺中,外邪引動,肺氣宣降失常,導致惡寒發熱、咳嗽咳痰、胸悶氣喘,甚至脹滿不能平臥等。這種情況多以化痰止咳、宣肺平喘為法,可選用小青龍湯、三拗湯等治療。針對患者不同體質,可辨證加減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散之品。

  痰飲停留在胃腸,損傷脾陽,脾胃運化無力,會出現腹部滿脹痛、大便溏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等癥狀。這種情況應采用溫陽化飲、健脾和胃之法,經典方劑有苓桂術甘湯、四君子湯等,能有效溫化胃腸痰飲,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痰飲在下焦影響腎的納氣,導致呼吸表淺、動輒氣喘、腰膝酸軟、手腳冰涼、水腫、小便不利等。這種情況需溫腎納氣,可服用腎氣丸、都氣丸合五苓散,以增強腎的納氣功能,改善呼吸狀況,同時促進水液代謝,消除痰飲。

  痰飲流注經絡或結聚局部,阻滯氣血津液運行,會導致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甚至形成瘰癘(音luǒ lì,指肌表的毒塊組織)、痰核(皮下腫起如核的結塊)、流注(膿瘍)等。這種情況需以化痰通絡、軟堅散結為法進行治療,可用指迷茯苓丸、小活絡丹等消除痰邪,疏通經絡,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

  在辨證論治的同時,痰飲人群還要注意生活調養。

  1.調整飲食結構。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薏米、山藥、芡實、冬瓜、蘿卜等。同時,避免食用過多肥甘厚味、生冷辛辣的食物,以免損傷脾胃。

  2.適當運動鍛煉。推薦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柔和的活動方式,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臟腑功能,提高脾胃的運化能力,有助于排出體內的水濕痰飲。

  3.食療按摩潤肺。多吃梨、蜂蜜等有潤肺化痰功效的食物,配合按摩豐隆(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外緣)、足三里(小腿外膝眼下四橫指處)等穴位,以促進津液代謝,減少痰飲生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