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要張狂少要穩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人為什么要老要張狂,少要穩呢?
我們都知道,腎為先天之本,是與生俱來的,是父母給的.腎主情志.腎氣是否充足,決定了他對待事物,對待問題態度.
人年青的時候,腎氣很足,而這個時候的人,往往會表現的年少氣傲,目空一切,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種人,往往人生的路走不遠.其實大多數少年班的所謂優秀生,最后成功者并不多。從職場的角度來看,他的一生太順了,遇到的困難太少了,這給他的人生思考自然也會少.此時年輕氣盛,往往還沒等你成氣候的時候,就會被無數打壓你的勢力將你扼殺搖籃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腎氣在這個時候過于發散,到老了,腎氣必將提前衰竭,已經沒有了后勁.
人歲數大了,腎氣開始衰竭,但是,如果我們年青的時候,腎氣沒有過于發散,我們注意養生,到老了,我們的人生閱歷夠豐富的時候,我們反而應該要把我們多年的積累的東西散發出來,厚積薄發,這才是硬道理.曹操的<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正是他心態的一種體現和總結.
人一生下來,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面對沒有終點的馬拉松,你要分配好你的精力、體力和智力。不要過早地耗費完了。中醫是什么,我以前也寫過類似的文章,中醫不只是中國的醫學,而是中和的醫學。什么叫中和的醫學呢?<中庸>一書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話什么意思呢?是人就有喜怒哀樂各種各樣的情緒,如果有這樣的情緒我們不發作出來,就可稱之為"中";而發出來又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中節),就可以稱之為和.因此,如果我們能把各種情緒控制在一種中庸的狀態,不可過激,也不要不及,就可以稱之為中和了.中,是穩定天下之本;和,是為人處世之道。
我們提倡"老要張狂,少要穩",正是這種中醫思想的體現,是一種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是一種,讓我們合理分配一生的精力、體力和智力的時間表。
養生是什么,關鍵在于一個"養"字。只有養,才會有"生"命,不養,就沒命了?,F在很多的年青人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年青的時候,拿命換錢,到老了,以為可以拿錢換命,但是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其中之一,就是你的健康,你的命。
人生很精彩,別以為只有年青的時候才精彩,只要你命還在,只要你不出局,機會永遠是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老要張狂,少要穩",不只是我們的處事哲學,更是我們中醫養生的最好的體現!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本站]說說過敏那點事03-27
- [本站]從春眠不覺曉這首詩說起03-20
- [本站]說說抑郁癥那點事03-13
- [本站]東北.糖尿病高發.滑雪03-06
- [本站]AI讓醫療平權正變為現實02-27
- [本站]急性胃痛剛好又出現體位性眩...02-20
- [本站]春節夜急性胃痛用Deeps...02-1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