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六成艾滋病毒感染者自不知情

12月1日是第21個世界艾滋病日。前一天,衛生部通報我國艾滋病情:截至2007年底,估計我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其中艾滋病病人8.5萬。2007年我國約有5萬例新增感染。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艾滋病預防控制管理處副處長王維真說:“在我國現存的70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可能有44萬人還不知曉自己已經被感染。”(據12月1日《廣州日報》)
從醫學專業角度而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不等于艾滋病患者。由艾滋病毒感染者發展為艾滋病患者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治療,大部分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5—10年內出現艾滋病毒相關疾病的體征,才會成為真正的艾滋病患者。據近期一份來源于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研究報告,通過每年普遍自愿艾滋病毒檢測并隨后立即進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可在10年內使新病例減少95%。也就是說,只要人體內的艾滋病病毒得到提前的有效控制,這一群體依然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當前,我國推行艾滋病患者免費治療衛生政策已歷時5年。各級衛生部門也越來越重視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但是,超過六成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還不道自己的病情,這依然是一個偏高的數據。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成因有三:
一、艾滋病知識普及不夠。目前在我國,艾滋病的醫學科普知識依然未能在社會上全面普及,公眾的艾滋病防范意識和能力嚴重不足。一方面很多媒體還沒有承擔起真正普及醫學常識的社會責任,出于經濟利益,很多媒體廣告仍然是忽悠民眾的偽醫學常識;另一方面,除了重治療輕預防觀念的影響,還存在著醫學科普作品普遍質量不高的問題。筆者就發現,很多醫學科普文章及科普書籍是非醫學專業人士編撰的。這種魚龍混雜的局面讓醫學科普的公信力受損,客觀上阻礙了艾滋病知識的普及。
二、社會歧視妨礙自愿檢測。社會的歧視和偏見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讓有可能感染病毒的人沒有勇氣直面現實。一些人明明感染了艾滋病,仍然不敢去檢查治療;或者知道病情,卻向家人和朋友隱瞞。新聞中,專業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對艾滋病人的歧視和誤解在中國的大城市很嚴重。6個大城市中有超過48.7%的受訪者認為,蚊子叮咬能夠傳播HIV病毒,將近65%的人不愿意與感染者同住在一個房間,48%的受訪者不愿意和艾滋病感染者共同吃飯。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曾表示:“歧視仍廣泛存在,并構成防止艾滋病傳播的絆腳石。”
三、艾滋病的防治亟待全方位納入社區衛生工作。在艾滋病患者的綜合治療上,以社區及家庭為基礎的治療模式被專家們認為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但在一些地方,這項工作并未有效納入社區衛生工作的范疇。感染艾滋病病毒者沒有及時做檢測,確診了的群體又缺乏來自社區或類似專業衛生機構的跟蹤治療,他們的感染情況自然得不到連續了解。這些都制約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進一步拓展。
防治艾滋病是一個世界性課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艾滋病防治工作,熱忱關懷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認真履行作出的承諾,堅決遏制艾滋病疫情傳播。只有堅持群防群控,在健康教育、行為干預、感染者關懷和管理等環節把工作做實做好,我們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提高健康水平,為推動全球艾滋病防治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