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畢業回家種地 老父憤而服毒自殺

?
這是一則引人關注的新聞,新聞中的諸多要素都有可以挖掘的空間。尤其是其中研究生回家種地的細節難免讓人唏噓感嘆。可是,很多時候,新聞內容是一種小概率事件。以新聞中的當事人為例,他的身上有太多特殊的點。比如,他的教育經歷與普通的學生不同,他在輟學之后是通過自考的方式逐漸考上研究生的;再比如,他在研究生階段所學的專業是近代史,這樣的專業算不上是熱門的專業,可能對應不了較為熱門的職位。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其年齡,當40歲已經來臨時,求職無疑是一件尷尬的事情,通常的結果只能是“高不成低不就”。
?
當這些綜合的因素作用在一個人身上時,個人的悲劇也就產生了。而如果沒有注意到個體的特殊性,僅僅從其身上的某個點出發便“微言大義”,認為社會存在嚴重問題,則有可能解讀過度。事實上,在這個人身上,只要某一個方面的因素稍微做一些改進,其個人的際遇就會改變。可遺憾的是,眾多的因素加于這個個體的身上,他成為了輿論的一個載體,成為了公眾抒發各自訴求的一個通道。
?
對于這樣的個體到底需要怎樣的圍觀?一方面,當然需要宏大的視角,需要看到個體背后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一種個體的視角。這種個體視角包括:應看到問題背后的個體成因、個體命運;應看到問題背后的個體能動性。個人的命運有時代的投影,但與個人的表現也密切相關,這也是需要反思的地方,不能因為這種反思有些殘忍便忽視不提。當然,在看到個體成因時也應看到個體的命運,在關注宏大敘事的同時,也應關注個體的下一步將走向何處這才是一種實在的關心。
?
作為一個個案,一個回家種地的研究生最需要的是關懷。而作為一種現象,人們除了要看到問題,還要反思個體的無奈,反省個體的缺陷,看到個體的力量。只有以個體的視角圍觀研究生回家種地,才不至于將個體的命運淹沒在公共的泛化表達中。
?
新聞觀點
?
讀書改變命運,但一定是學有所用,學能所用,否則便是屠龍之術;文學使人高尚,但一定得善于應變,精于世道,否則便一文不值。41歲的苗衛芳,苦讀多年“經書”,求職無果,到頭依然家徒四壁,其父氣急服毒,令人扼腕浩嘆。讀死書與應試教育在他身上結合得“如此完美”,真是匪夷所思。
?
微言大義
?
@李振忠:苗衛芳其實一直有一個“鐵飯碗情結”,正是由于這個“鐵飯碗情結”才導致了其一系列的“迂”。
?
@網友:個體的悲劇,總會被輿論抓住一點無限放大。在對老父自殺的解讀中,研究生的身份標簽及回家務農的現實處境再次被過度闡釋,“知識難改變命運”及“知識無用”的論調一時甚囂塵上。
?
@于靜:一紙文憑并不足以改變生活,這點苗衛芳一定要明白,人活著應該有理想,但不能過于理想主義,懂得了這些,種地也能種出一片坦然,糾結不清,抱著“金飯碗”也難以有所作為。
?
@鄧為:個體的無力,不能消弭知識的價值與光芒。因為在生存環境日益逼仄的環境里,讀書與教育、拼搏與向上,依然是底層向上的途徑與動力。
?
@金字塔:研究生種地,當大學生從精英淪為普通大眾,研究生貶值在所難免。社會要理性看待這種問題,現在就沒有什么“鐵飯碗”。教育要反思,國家要反思,社會要反思!
?
@魯璇:研究生回家種地的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筆者認為更應該值得反省的是我們的教育,相信“是金子到處都會發光”,如果我們的高級教育更加注重人才能力的培養,能讓他們在學到的知識在社會上有用武之地,像苗衛芳這樣的人可能就不再會因為社會的現實而成為“不幸者”。
?
@離別的聚說再見會再見:以現在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這種現象不足為奇。種田不是低等的事業,研究生回家種田本沒錯且值得推廣,農業是國家根本,要種科技含量的田。只要熱愛它,定會把田種得特別好,一樣會成為千萬富翁,一樣會受到萬人景仰的。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我支持他。
?
@dhfljh:再怎么說,人家是自學考上研究生的,單憑這一點,就值得尊敬!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是讀書無用論的真實寫照,現在都拼爹!
?
@孫加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不是知識不能改變命運,而是大學沒有教改變命運的知識。
?
@風水土雷火:大學生們,請注意,是知識改變命運,不是學歷改變命運。
?
@樂逍遙: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必須學以致用,如果學而無用是得不到社會認可的。苗先生也應該認識到,社會的回報不是以文憑的高低來計算,有許多腰纏萬貫的大老板只有小學文憑。“天生我材必有用”,你總能為社會做事的。
?
@龍五:知識從來沒有改變過命運,自己的命運從來是由人自己去改變的。知識,只不過是多給了人們一點兒改變命運賭博時的籌碼而已。看不透這一點,讀書真的毫無用處。知識,只是一種準備,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而不是給有知識的人準備的。改變命運的是準備,而不是知識。
?
@暮云:人各有志,不要以己之見去批評他人的所作所為。通過艱苦努力自考到碩士你的人生已經夠彪悍了,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要解釋。只是你不是一個人生活,希望你能考慮到家人的感情。知識改變命運始終沒有變,只是這句話已經不適用所有的人了,因為社會壞境變了。你有才,希望你不要放棄文學創作,會有伯樂認識到你這千里馬的,祝福你。
?
@老頭:為什么不能將2500元月薪的工作先干著呢!以后來個騎馬找馬。我的女兒也是個碩士研究生,最初一年還沒有工資呢!現在經過自身努力,應聘到了一個比較不錯的職位。
?
@陽光明媚心情:他多少有點迂了,學了文學對他是最大的障礙。他應該看清形勢,先把那份工作拿下。有飯吃才能想及其他,把面子放一放。
?
@沙漠中的鱷魚:哈哈,我也是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畢業,現在在北京當個小公務員……北京公務員第一年工資只有1700,一年后轉正也只有2500。萬事開頭難,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個碩士就了不起了,適應能力差的人,再高的學歷也沒用。
?
@經得起推敲:用錢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是當代人普遍現象,也是社會的現實的無奈。放下心態,從零開始,再好的學問,學不好社會學也無用武之地。不過我相信你會找到方向的,用你所擅長的。當下可不是該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出世思想,你還有所要報答的人。
?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