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項將改變醫學生物技術突破

在骨折治愈的過程中,由于附近的肌肉缺少活動,經常會出現萎縮現象,這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不過現在以色列公司StimuHeal利用MyoSpare解決了這個問題。MyoSpare是一種利用電池操作的儀器,它利用微電刺激鍛煉肌肉,讓它們在骨折治療過程中繼續保持強壯有力。
11.神經再生器
由于受到疤痕組織阻撓,神經元無法沿著受傷脊髓生長。不過美國西北大學研發的一種納米凝膠(nanogel)解決了這一障礙。這種液體納米凝膠被注入人體后,它會自動聚集成納米纖維框架。這種纖維里的縮氨酸,將指示在通常情況下會形成疤痕組織的干細胞產生可促進神經生長的細胞。與此同時,這個框架將支持新神經軸突沿著脊髓生長。
12.保持穩定的鞋墊
艾勒茲-利波曼(Erez Lieberman)的祖母突然摔倒后,他希望能確保這種事情以后不再發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利波曼說:“然而直到幾年后我到美國宇航局工作,才發現一個讓該夢想變成現實的方法。” 利波曼的iShoe利用為監控從太空中返回的宇航員的平衡能力研發的技術,分析腳上分配的壓力。醫生可以利用這種鞋墊,在老年患者摔倒以前,診斷出他們的 平衡問題。
13.智能藥丸
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普羅秋斯生物醫學公司設計的一種探測器,可以通過記錄藥物被吞下肚子的準確時間,追蹤藥物效用。皮膚上像繃帶一樣的接收器,將接收到聰明藥丸里像沙粒一樣大的微芯片發出的高頻電流。而且這些接收器還負責監控心率和呼吸情況,并通過無線傳輸方式,把記錄數據傳輸給電腦。公司發展部資深副總裁大衛-歐雷利說:“為了使醫藥方面取得進步,我們需要采取一些在其他工業領域非常普遍的方法,將現有產品與電子技術結合,盡量將它們網絡化。”
14.自動輪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研發的一種自動輪椅,可以按照人們的指令,帶他們到他們希望去的任何地方。這種輪椅利用Wi-Fi,通過患者確定的位置,例如“這是我的房間”或者“我們在廚房里”等,了解周圍的環境。Wi-Fi跟全球定位系統不一樣,前者在室內也能發揮良好作用。現在,相關人員正在對現有模型進行測試,有一天這種輪椅將裝備照相機、激光測距儀和一個防撞系統。
15.胃腸道內膜
肥胖總是與二型糖尿病相伴而生。隨著時間推移,二型糖尿病會使胰腺受損。總部設在馬薩諸塞州的GI Dynamics公司或許可以通過防止食物不接觸腸壁,讓肥胖患者恢復到健康體重。Endobarrier內膜法是通過口腔把內窺鏡送入體內,并在小腸入口2英寸處鋪設這種內膜,該部位是腸壁吸收卡路里最多的地方,該部位以下的腸壁還將進一步吸收食品中的養分。采用胃腸道內膜方法跟采用胃旁路手術不一樣,這種方法無需手術.
16.肝臟掃描儀
就在不久前,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肝臟是否健康,經常必須接受非常痛苦的活組織切片檢查。不過現在好了,法國公司EchoSens已經研發出一種可在5分鐘內掃描出肝臟是否受損的儀器。研究顯示,隨著受損的肝臟慢慢變硬,彈性會越來越不好。因此,這種被稱作瞬時彈性成像(FibroScan)的儀器,利用超聲波測量肝臟的彈性。
17.納米粘合劑
壁虎腳上覆蓋著一層納米茸毛,這些茸毛利用分子間的力,讓壁虎牢牢趴在物體表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根據這一原理,已經研發出一種粘合劑,醫生可以利用這種東西粘貼傷口或者胃潰瘍產生的破洞。這種粘合劑具有彈性、防水,而且制作這種粘合劑的材料可以在傷愈的過程中慢慢分解掉。
18.便攜式透析儀
美國有超過1500萬名成年人患有腎病,這種疾病經常會削弱腎臟清除血液中的毒素的能力。常規腎透析過程包括:每周在醫院進行3次透析。然而總部設在洛杉磯的Xcorporeal公司研發的一種人造腎,可以晝夜不停地清除血液中的毒素。這種儀器不僅完全自動化,由電池驅動,具有防水功能,而且重量不超過5磅,非常方便攜帶。
19.步行模擬器
中風幸存者利用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研發的一種虛擬現實康復程序進行治療,病情將會恢復更快。當一名患者在走步機上步行時,他們看到的運動圖像讓他們產生錯覺,感覺自己的行走速度比實際上更慢。因此,患者不僅會加快腳步,而且步行距離也會更遠。不過他們在做這些時,并不會經理更多痛苦。
20.火箭驅動臂
要想使假肢更有力,通常需要體積較大的電池組給它們供能。然而范德比爾特大學的科學家邁克爾-哥德法伯提出了一種可行性選擇能源:火箭推進劑。多虧有一種鉛筆大小的單組元火箭發動系統,哥德法伯的假肢能舉起20磅重的東西,比現有假肢可舉起的物體重量多3到4倍。單組元火箭發動系統經常被用來為軌道上的航天飛機提供動力。這種推進劑——過氧化氫可為正常活動的假肢源源不斷地提供18小時能量。
?
?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