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內兩佽人流低齡化現象加劇

3月剛做過人流,不到4個月又來了
6月20日,早上8點不到,北京婦產醫院門診樓3層的計劃生育科分診臺,已被患者圍得里三層外三層。這里的一大特色是,每個工作日的早8點,都有一堂健康教育課。宣教護士張巖站在候診區前方,用擴音器問到:"請做人工流產手術的舉下手?"記者數了數,有七八只手高過頭頂,這僅是當日的第一批手術量。
"大家一定認真聽好,我來講講手術流程和注意事項。"張巖說,別看人流手術只有短短5分鐘,且是無痛的,但術后兩周的康復十分關鍵,感染、并發癥都可以發生在這段時間。除了手術本身,如何避孕是約30分鐘宣教課的重要內容,而這對許多女性及其家屬來說,或許是人生中第一堂在公共場合接受的正規避孕課。
該院計劃生育科主任醫師陳素文說,這是一個極難得的教育機會,借助手術之痛更能讓女性朋友們記住人流的傷害、避孕的重要性。但陳素文同時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該院每天人工流產手術有四五十例,比以前高出很多,且不少為反復流產。從全國看,2013年,國家人口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人工流產人次多達1300萬,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歲以下婦女占一半以上。
盡管國人的避孕意識確有增強,但記者跟隨陳素文主任醫師及主治醫師劉軍出診時,體驗到的仍是無奈。很多人不避孕或避孕方式不科學,導致流產甚至多次流產。王女士是術后過來復查的,陳素文說:"我給你開兩盒避孕藥吧?"她脫口而出道:"不用了吧。"陳素文嚴肅地說:"根據病史你已經得過宮外孕了,還流過產,如果懷孕,再次宮外孕的概率很高,所以有效的避孕是必需的。"王女士這才答應著說:"我記住了,那開吧。"
類似的情況在門診很常見。其中一個患者3月份剛做完人工流產術,有過人流、藥流史各1次,現在又懷孕了,來做無痛人流,間隔不到4個月。她說這段時間只同過一次房,還是在安全期內;還有很多患者因為做過多次人工流產,現在要孩子時出現了胎停育;有患者則明確告訴大夫平時不避孕。半天門診的時間里,記者只看到1位已婚已育女性在人流后,主動要求上環。
三大問題日益嚴重
"我在計劃生育科干了十多年,現在的人工流產問題確實讓人心痛。"陳素文時常忙得不可開交,5個工作日中,有3天滿滿當當的門診,一天門診一般要看六七十名病人,其他時間還要做手術。她對記者總結道,從臨床看,以下3個問題越來越嚴重:
年輕化趨勢明顯。陳素文說,理論上講,女性來月經后就有了受孕可能。而現代人發育越來越早,她的最小手術患者年齡已從14歲降到12~13歲。以前來做人工流產的多是已婚女性,現在越來越多的非婚女性涌入人流大軍。年輕人多為激情性行為,不像已婚女性有相對常規的避孕措施。
高危手術越來越多。"從我這邊的情況來看,高危人流手術約占50%以上,手術并發癥也明顯增多了。"陳素文說,以前每天才會遇到一兩個高危手術患者,現在每天會有十幾個,主要原因一是患者年齡偏小,生殖器官發育部分不完全;二是有剖腹產手術史的妊娠女性子宮形態不好;三是不少人因反復流產或在不正規診所做流產,導致她們本應規則、平整的子宮內膜變得坑洼,再手術時的難度加大。
懷孕難度越來越大。記者粗略計算發現,胎停育患者占了陳素文門診的一半以上。她說,胎停育是個多因素疾病,與懷孕年齡偏大、炎癥疾病等因素有關,但可以肯定的是,反復人工流產也會加大胎停育,甚至是不孕的幾率。
千萬別把人流當避孕方式
一些來計劃生育科就診的女性,往往讓北京市昌平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主任蘇榮覺得既可憐又可氣:一方面她們避孕知識貧乏,另一方面對人工流產危害認識不足。蘇榮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曾有患者半年內做了兩次人流,原因就是在與愛人同房時不采用任何避孕措施,以為體外射精、服用緊急避孕藥就能成功避孕。
陳素文也對記者多次強調,人工流產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傷害太大。狀似倒梨形的子宮是女人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她呼吁女性一定要懂得關愛自己。從醫幾十年來,她在門診經歷著人生百態、悲歡離合:有伴侶在門診為要不要拿掉孩子打架的;也有四十多歲的患者請求一定要幫她懷上孩子,否則丈夫就跟她離婚的;還有更多的是因反復流產導致懷孕難后懊悔落淚的。
陳素文告訴記者,她們正著手計劃推行女性生殖能力全過程的關愛行動,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呼吁女性真正關愛自己的生殖健康。從個人角度來講,做到科學避孕非常關鍵。目前來看,所謂的安全期、體外射精等方式都不靠譜;從臨床上看,緊急避孕藥的成功率低于90%,且易導致月經失調等問題;正確服用短效避孕藥是比較推薦的避孕方式,其成功率能到99%以上;宮內節育器也較為安全,比較適合無生育計劃的夫妻做長效避孕。
讓專家們擔憂的,還有無痛人流廣告的泛濫。很多廣告將人流手術美化,宣稱無痛、可視、手術就像做夢一樣很快就能過去,但對人工流產可能帶來的傷害及隱患卻只字未提。陳素文認為,廣告在潛移默化中讓人覺得做人流不是什么大事,讓年輕人在性生活時更無顧忌。蘇榮則呼吁,即使做人流手術,也務必選擇正規、可靠的醫療機構。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