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行業新聞>> 醫生創業:“醫生合伙人”來了

醫生創業:“醫生合伙人”來了

byb.cn
[行業新聞] 作者 :byb.cn 日期:2015-6-12 08:27

    【byb.cn 】(來源:人民網)加入的醫生既可以選擇成為核心合伙人,也可以選擇成為簽約醫生。合伙人醫生給股份;簽約醫生實行簽約制,多勞多得。

byb.cn

“大家醫聯”發起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孫宏濤在門診為患者診療。畢曉洋攝


  醫生創業的新通道


  6月3日下午2點多,記者發短信聯系孫宏濤,一直沒有回音。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記者才收到他的回復:“昨天手術晚了。”孫宏濤是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外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他的手術要從中午持續到深夜。

  在北京的三甲醫院,和孫宏濤同樣資歷的醫生,并不都像他這么累。李醫生所在的一家三甲醫院,每年手術量在100臺—200臺之間。作為副主任醫師,李醫生只能做第三臺手術,也就是高年資大夫結束手術下班了,他才開始做手術。手術量少的時候,一個月都排不上一臺。李醫生有勁使不上,處于事業的“天花板”,看得見未來卻上不去,沒有選擇的余地,又不敢離開大醫院。

  公立醫院是中國醫療體系的“主力軍”,匯集了最優勢的醫療資源,承擔全國醫院90%左右的服務量。然而,受事業編制、社會保險等因素的制約,很多優秀醫生資源被困于體制內。要么耗死,要么離開。處境尷尬的李醫生找到了“大家醫聯”。

  國家鼓勵探索建立醫生自主創業制度,除了允許開辦診所,還放開多點執業政策。受此鼓舞,孫宏濤想開辦一家小診所。辦診所需要幾百萬元費用,能不能吸引更多的醫生一起來創業?

  3月4日,孫宏濤在微博上發出聲音:“北京首個多點行醫醫師互助平臺啟動,首期創業診所項目征集合伙人,您不需離開體制,您平等享受股份,只要您有一顆創業的心,我們一起努力!”

  “30分鐘后,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紛紛打來電話。”孫宏濤說,這一刻他感受到體制內醫生群體對于多點執業的巨大需求,同時也收到了來自基層醫院、患者的合作請求,雙方的需求讓孫宏濤更自信,他想推動這個“前無古人”的嘗試。


  “很多醫生找我吃飯,往往上來先倒苦水,希望找出路。”孫宏濤說。醫生集團的名字叫做“大家醫聯”,這不是一個松散的平臺,而是一個合伙制的公司,把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綁”在一起。加入的醫生既可以選擇成為核心合伙人,也可以選擇成為簽約醫生。合伙人醫生給股份;簽約醫生實行簽約制,多勞多得。

  5月11日,北京市衛計委透露了鼓勵多點執業的具體措施,鼓勵組建連接大醫院和社區的專科醫生集團。政策的支持,給了孫宏濤很大的信心。趕在當晚,他宣布已經敲定一個月的合作協議:獲得資方認可,融資2000萬元。

  “大家醫聯”被外界稱為中國首個“體制內醫生集團”的多點行醫醫師互助平臺,不僅開創了體制內醫生創業的先河,更為醫療改革打開一扇跨越體制內外的“傳送門”。

  體制內醫生的最佳選擇

  由醫生協作組織與當地醫院議價,比醫生單獨議價要高。醫生出一次門診或做一次手術,交完稅后就是自己的合法收入

  “大家醫聯”啟動儀式是在飯桌上完成的。其發起人除孫宏濤之外,還有一名醫生、一名醫療行業職業經理人、一名律師,計劃是搭建100位核心的合伙人,目前共有60—70位合伙人。

  “大家醫聯”采取的是多點執業模式,醫生保留著體制內的工作。醫生加入團隊,不會有太大的選擇成本,犧牲不會太多。盡管如此,不少醫生仍擔心被單位領導知道了,今后工作就沒法干。


  北京某醫院骨科的張教授一直處于觀望中,心動就是不敢行動。他約孫宏濤見了兩次面,打了多次電話,前后持續了半個多月。孫宏濤說,“大家醫聯”是醫生多點執業的互助平臺,這是國家政策,沒有院長會刁難。參加的前提是不影響本職工作,把握好平衡點,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為病人提供服務,還能拿到一份陽光收入。張教授最終決定加入“大家醫聯”,并成為一名合伙人。

  患者最看重的是大醫院招牌。孫宏濤說,對于絕大多數醫生來說,他們處在醫院光環的籠罩下,沒有自己的品牌。而一旦貿然離開體制,就沒人買賬了。醫生離開醫院會進入一個下降通道,只能吃老本,在醫術上很難獲得提高,所以現階段仍然選擇留在醫院,等將來政策成熟了,就可以完全自由執業。留在體制內,一方面可以獲得醫、教、研平臺的滋養和積淀,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多點執業的形式實現理想,這是一種雙贏。

  “走穴”的醫生被稱為“飛刀”醫生。孫宏濤說,由醫生協作組織與當地醫院議價,會比醫生單獨議價要高,醫生在與組織的合作中不會損失什么。他們出一次門診或做一次手術,交完稅后就是自己的合法收入。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醫學知識和勞動,獲得陽光體面的收入,不用再拿灰色收入。一方面可以為醫生提供較為穩定的病人來源,另一方面可以組織更多的活動,比如醫生之間的交流、做講座等,既可以幫助醫生成長,還可以讓醫生有更多的收入。

  “大家醫聯”的角色定位,孫宏濤形容是“醫生的經紀人”。公立醫院中很多醫生都處于被“包養”的狀態,失去了在野外環境中生存的機會和能力。有些醫生離開體制內之后,很長時間都沒有病人、沒有手術可做,收入還不如在體制內高。在當前的政策和社會環境下,體制內創業是醫生創業的最佳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定位,學習適應市場,樹立自己的品牌。

  對于風險的控制,孫宏濤說,“大家醫聯”在選擇合作單位時,會仔細斟酌資質、水平、患者情況,也會根據醫生的資質選擇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大家醫聯”會為加入的醫生買保險,再加上簽約醫院的保險,可為他們提供雙重保障,甚至考慮為他們定制保險,讓大家無后顧之憂。

  “大家醫聯”不收取醫生的報酬。收入來源于醫生資源整合起來而獲得的增量收益。如果過去基層醫院一年只能接受10多名心血管手術病人,通過平臺,現在醫生一年可以收治100名病人,平臺針對增量收益與醫院合理分成。

  在家門口看上好醫生

  為患者和醫生搭建雙向選擇的平臺,患者希望哪位醫生診療可以“下訂單”,只要醫生有時間就可以“接訂單”

  最近,湖南株洲愷德心血管病醫院的龍主任特別煩。他所在的醫院正在和“大家醫聯”談合作,這些醫生都是大醫院大牌醫生,他沒法和人家比,最終可能被取代。他的不滿情緒被孫宏濤看出來了,兩人認真地談了一次。孫宏濤說,“大家醫聯”是來幫忙的,而不是要取而代之,同時可提高醫生的執業水平,打造個人品牌,把他個人的輻射范圍從株洲擴散到周邊地區。后來,龍主任表示愿意加入醫生集團。

  株洲愷德心血管病醫院的設備一流,硬件基本上可與北京阜外醫院相提并論。設備雖好,就是沒有病人,患者不信任,寧愿多花錢也要上大醫院。讓孫宏濤驚訝的是,ICU重癥監護室竟然有空床,這在大醫院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基層資源的閑置浪費,如果有效對接大醫院的醫生,不失為解決看病難的有效途徑。

  孫宏濤說,優質醫療資源通過一個平臺,跟下級的醫院甚至私立醫院進行對接。他們有需求,可以求助“大家醫聯”,“我們根據醫生的空余時間將資源進行匹配,再把專家派到當地,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看上好醫生。”

  “大家醫聯”計劃每個專業至少分1—2個組,每組3—4位醫生,采取排班制進行協調,加入的醫生越多,越能夠保證醫生的出診。“大家醫聯”計劃與基層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其中包括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很多民營醫院條件都不錯,只是缺乏好醫生。孫宏濤透露,他們已和2家民營醫院達成合作協議,正在與株洲愷德心血管病醫院洽談合作意向,對齊魯石化總醫院進行考察。在最初試點階段,合作醫院不適合全面鋪開。

  孫宏濤說,“大家醫聯”計劃今后開發的APP,讓患者預約醫生就像打車一樣方便,要做成“滴滴醫生”。初期主要由合作醫院人工完成。以后計劃開發專門的APP進行“智能分診”,患者可以通過APP預約專家,搭建患者和醫生雙向選擇的平臺,患者希望哪位醫生診療可以“下訂單”,只要醫生有時間就可以“接訂單”,雙方到就近的合作醫院門診并開展手術等治療。患者只要支付同等費用,就可以在本地享受優秀的醫生資源服務,這不僅節省了看病的交通、住宿等費用,減輕了公立醫院等城市公共設施的負擔,還能極大地盤活過去經營不良的基層醫院。

  “大家醫聯”總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醫生異地行醫,每次申請會診批準。而醫療機構對醫療機構托管和幫扶,就不用醫生去申請會診了,從而減少行政審批,避免醫療風險。孫宏濤說,走一步,算一步,不知會有什么結果,但他不擔心醫生集團的前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