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術后能否吃河豚魚?

河豚肉的味道鮮美,是它的第一大特點。雖然日韓兩國每年都有冒死吃河豚而死的情況發生,但仍不乏后來者,從中足以印證了河豚味道之鮮美。其實,吃河豚在中國早有記載。
拼死吃河豚?日本人一點也不忌諱。圖中餐館老板娘把河
豚肉組成菊花圖案,而菊花正是日本的葬禮之花。
河豚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六朝建都南京有關。據史載,公元 3 世紀到 6 世紀末,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相繼建都于建康 ( 今南京 ) ,這是一個經戰國之后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河豚飲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長江下游興起。到了 10 ~ 12 世紀的宋代,文人志士紛紛修詩寫詞,才有河豚的諸多精彩描述。
根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早在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游沿岸的人們就品嘗過河豚,知道它有大毒了。 2000 多年前的長江下游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屬地,人們品嘗河豚的習俗比當今日本人還有過之無不及,特別是品嘗河豚精巢時,對其潔白如乳、豐腴鮮美、人口即化、美妙絕倫的感覺,不知該如何形容,有人聯想起越國美女西施,于是"西施乳”就在民間傳開了。
到了宋代景祐五年 ( 公元 1038 年 ) ,著名詩人梅堯臣在范仲淹席上,當同僚們繪聲繪色地講述河豚時,忍不住即興作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李時珍在《本草集解》中還提到宋人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自古就有著"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 的說法,可見河豚肉之鮮美。不過,河豚肉雖然味道鮮美,但是吃河豚要冒著生命危險的,那河豚到底毒性有多大呢?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本站]說說過敏那點事03-27
- [本站]從春眠不覺曉這首詩說起03-20
- [本站]說說抑郁癥那點事03-13
- [本站]東北.糖尿病高發.滑雪03-06
- [本站]AI讓醫療平權正變為現實02-27
- [本站]急性胃痛剛好又出現體位性眩...02-20
- [本站]春節夜急性胃痛用Deeps...02-13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