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張銳成堂吉訶德式悲劇

[行業新聞] 作者 :byb.cn 日期:2016-10-12 00:01
【byb.cn 】(來源:文匯報)剛過去的“十一”假期,對移動醫療的創業者來說太不平靜。“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的突然離世,給這個過去5年本就大起大落的行業蒙上一層前途不明的陰影。10月6日,張銳因心肌梗塞去世的消息傳出,從被認為是謠言,到辟謠,再到有關張銳“創業猶如打麻將”“教你快速識別心梗”等創業故事、醫學科普刷屏朋友圈……對試圖“改造”中國現有醫療體系的創新創業者來說,這些其實都不重要。他們關心的是,大家能由此真正關注到醫療健康領域創新創業的艱難,從業者的理想、探索和不滅的熱情,“別讓張銳真成了堂吉訶德式的悲劇”。有人這樣對記者說。
“我是小學生”,醫療創業路不好走
10月6日晚9點多,張強醫生在朋友圈更新了一篇剛寫的文章 《張銳別走,您欠我一次私聊》。“我是一個不輕易落淚的人,一是外科醫生的職業緣故,二是我有鋼鐵般的信念。這次,卻沒能控制住……因為我們一同走在艱辛的創業路上,一樣擁有自己的夢想,一樣面臨和必須跨越無數個挑戰和困難,一樣承受著探路者的孤獨和漫長煎熬。”張強寫道。
張強原是上海東方醫院的醫生,近年來,他更為人熟知的抬頭是中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中國醫生自由執業代表人物。他在朋友圈敲下的這段話有種醫療創業人“惺惺相惜”的意味。
這天,張強還貼出2015年10月的舊文《在移動醫療面前,我是小學生》。他說,移動醫療一定是未來方向,但醫生群體在移動醫療面前還是“小學生”,需潛心學習研究。就在張強2015年推出這篇文章時,張銳隨即在朋友圈轉發,并配上評論:“在幾千年讓人敬畏的醫療面前,我是小學生”。
兩個自稱“小學生”的大佬,道出的是醫療行業創業創新之艱難。
“原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宋冬雷、原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醫生于鶯,離開體制創業都曾轟動一時,但創業哪這么容易。于鶯為創建綜合門診中心奔命一年,被唱衰無數次。他們還都是醫生出身,再看‘春雨’的張銳、‘丁香園’的李天天,每每說起創業,都是一肚子苦水。”一名移動醫療領域的創業者向記者直言,“大健康”“移動醫療”是投資界的當紅熱詞,可資本狂歡的背后,大家逐漸悟出一句話:醫療創業,概念很熱;醫療創客,水深火熱。
醫療健康創業走出資本狂歡之后
醫療健康業創業,到底難在哪?在一次創新分享會上,張銳談到“春雨”上線以來的經驗和心得:他始終在“找人、找錢、找方向”三方面奔命。這其實是任何一個新鮮事物誕生初期的標準狀態。
2011年,“春雨”上線,確實代表著一類新型現象級公司。“春雨”和“丁香園”“掛號網”(微醫集團)“好大夫”等平臺,后來掀起了我國移動醫療領域的第一波浪潮。
這些新公司對標的大多是美國的移動醫療。當時全球范圍內移動醫療很熱,中國的這群新創公司也用轟轟烈烈的方式宣告了誕生記:2014年,“春雨”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創下當時國內移動健康領域的最大單筆融資。2015年,“掛號網”獲得C輪3億美元融資,刷新國內健康領域單筆投資最高數值,成為國內首家躋身“獨角獸俱樂部”(估值達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 移動醫療公司。
該時期,以移動醫療為代表的健康類創新公司在我國百花齊放。比如,女性經期App“大姨嗎”,比“春雨”晚上線一個月,就在“春雨”2012年完成800萬美元B輪融資后不久,“大姨嗎”獲得1000萬美元的融資。
可走到2015年,資本寒冬來了。“春雨”“掛號網”“丁香園”等移動醫療名牌企業,老是登上“被倒下”名單。最有名的莫過于2015年一篇《論春雨醫生的倒掉》,該文認為“春雨”開辦線下診所是線上模式行不通后尋求的解決辦法。
盡管種種“被倒下”傳聞被認為是創業生態中惡意詆毀、攻擊的副產品,但拋開這些,移動醫療走出資本狂歡后確實需要解決一個根本問題:如何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
“創業本身要面對模式的思考、人才的稀缺、資本的緊缺等問題,何況移動醫療創業觸及傳統醫療體系。”有健康產業觀察人士對記者說,在現有體系下,希望通過移動醫療建構一種新的醫患關系、未來醫療新模式,很不容易。
解決“錯配”,標桿意義如何放大
近兩年,無論是“春雨”“丁香園”,還是微醫集團,都在嘗試多元化平臺。今年以來,“春雨醫生”已開展了包括海外就醫、藥企合作在內的多項新的業務,“丁香園”的“丁香診所”逐漸開出,微醫集團更是開出我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
如今回頭看,這些新創公司有一個共同點:開創性地利用互聯網手段,解決醫療資源的“錯配”問題。比如,通過在線咨詢,為全國各地的患者匹配“對的醫院”“對的科室”“對的醫生”,提高醫患雙方和整個醫療系統的效率。
“互聯網+”醫療確實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效果。以“春雨”為例,用戶已突破3000萬,擁有近50萬注冊醫生,是中國最大的在線問診咨詢平臺之一,每天有30萬人次在“春雨”上咨詢健康問題。再看去年11月剛成立的烏鎮互聯網醫院,短短數月,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日均接診量已經達到2-3萬人次,這家醫院背后支撐的是微醫集團上的7200多組全國醫學專家團隊,都是全國三甲醫院里的大牌專家。
“線下有哪家醫院能匯集這么多專家,每天能達到這么海量的接診量?”近日,烏鎮互聯網醫院院長張群華在上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互聯網支撐的醫療平臺無形中打造著“超級醫院”,將有限的醫生資源放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丁香診所”,還是烏鎮互聯網醫院,都開始走到“線下”,與傳統醫療機構開展多形式合作。從提供在線預約、掛號,到更深入地參與醫療本身,醫療創新企業從醫療服務外圍走向醫院“墻內”,這能否成為該行業的變現點、突圍之路,令人期待。
如今看這些醫療新創公司,創業者無不例外都有自己或目睹別人“就醫難”的經歷,希望對現有醫療模式有所改變。如同“大姨嗎”創始人柴可所言,夢想還在,還有無數個瘋狂和勇敢的“春雨”,為他人的健康而努力。張銳的離開,不會成為改變的休止符。(記者 唐聞佳)
“我是小學生”,醫療創業路不好走
10月6日晚9點多,張強醫生在朋友圈更新了一篇剛寫的文章 《張銳別走,您欠我一次私聊》。“我是一個不輕易落淚的人,一是外科醫生的職業緣故,二是我有鋼鐵般的信念。這次,卻沒能控制住……因為我們一同走在艱辛的創業路上,一樣擁有自己的夢想,一樣面臨和必須跨越無數個挑戰和困難,一樣承受著探路者的孤獨和漫長煎熬。”張強寫道。
張強原是上海東方醫院的醫生,近年來,他更為人熟知的抬頭是中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中國醫生自由執業代表人物。他在朋友圈敲下的這段話有種醫療創業人“惺惺相惜”的意味。
這天,張強還貼出2015年10月的舊文《在移動醫療面前,我是小學生》。他說,移動醫療一定是未來方向,但醫生群體在移動醫療面前還是“小學生”,需潛心學習研究。就在張強2015年推出這篇文章時,張銳隨即在朋友圈轉發,并配上評論:“在幾千年讓人敬畏的醫療面前,我是小學生”。
兩個自稱“小學生”的大佬,道出的是醫療行業創業創新之艱難。
“原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宋冬雷、原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醫生于鶯,離開體制創業都曾轟動一時,但創業哪這么容易。于鶯為創建綜合門診中心奔命一年,被唱衰無數次。他們還都是醫生出身,再看‘春雨’的張銳、‘丁香園’的李天天,每每說起創業,都是一肚子苦水。”一名移動醫療領域的創業者向記者直言,“大健康”“移動醫療”是投資界的當紅熱詞,可資本狂歡的背后,大家逐漸悟出一句話:醫療創業,概念很熱;醫療創客,水深火熱。
醫療健康創業走出資本狂歡之后
醫療健康業創業,到底難在哪?在一次創新分享會上,張銳談到“春雨”上線以來的經驗和心得:他始終在“找人、找錢、找方向”三方面奔命。這其實是任何一個新鮮事物誕生初期的標準狀態。
2011年,“春雨”上線,確實代表著一類新型現象級公司。“春雨”和“丁香園”“掛號網”(微醫集團)“好大夫”等平臺,后來掀起了我國移動醫療領域的第一波浪潮。
這些新公司對標的大多是美國的移動醫療。當時全球范圍內移動醫療很熱,中國的這群新創公司也用轟轟烈烈的方式宣告了誕生記:2014年,“春雨”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創下當時國內移動健康領域的最大單筆融資。2015年,“掛號網”獲得C輪3億美元融資,刷新國內健康領域單筆投資最高數值,成為國內首家躋身“獨角獸俱樂部”(估值達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 移動醫療公司。
該時期,以移動醫療為代表的健康類創新公司在我國百花齊放。比如,女性經期App“大姨嗎”,比“春雨”晚上線一個月,就在“春雨”2012年完成800萬美元B輪融資后不久,“大姨嗎”獲得1000萬美元的融資。
可走到2015年,資本寒冬來了。“春雨”“掛號網”“丁香園”等移動醫療名牌企業,老是登上“被倒下”名單。最有名的莫過于2015年一篇《論春雨醫生的倒掉》,該文認為“春雨”開辦線下診所是線上模式行不通后尋求的解決辦法。
盡管種種“被倒下”傳聞被認為是創業生態中惡意詆毀、攻擊的副產品,但拋開這些,移動醫療走出資本狂歡后確實需要解決一個根本問題:如何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
“創業本身要面對模式的思考、人才的稀缺、資本的緊缺等問題,何況移動醫療創業觸及傳統醫療體系。”有健康產業觀察人士對記者說,在現有體系下,希望通過移動醫療建構一種新的醫患關系、未來醫療新模式,很不容易。
解決“錯配”,標桿意義如何放大
近兩年,無論是“春雨”“丁香園”,還是微醫集團,都在嘗試多元化平臺。今年以來,“春雨醫生”已開展了包括海外就醫、藥企合作在內的多項新的業務,“丁香園”的“丁香診所”逐漸開出,微醫集團更是開出我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
如今回頭看,這些新創公司有一個共同點:開創性地利用互聯網手段,解決醫療資源的“錯配”問題。比如,通過在線咨詢,為全國各地的患者匹配“對的醫院”“對的科室”“對的醫生”,提高醫患雙方和整個醫療系統的效率。
“互聯網+”醫療確實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效果。以“春雨”為例,用戶已突破3000萬,擁有近50萬注冊醫生,是中國最大的在線問診咨詢平臺之一,每天有30萬人次在“春雨”上咨詢健康問題。再看去年11月剛成立的烏鎮互聯網醫院,短短數月,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日均接診量已經達到2-3萬人次,這家醫院背后支撐的是微醫集團上的7200多組全國醫學專家團隊,都是全國三甲醫院里的大牌專家。
“線下有哪家醫院能匯集這么多專家,每天能達到這么海量的接診量?”近日,烏鎮互聯網醫院院長張群華在上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互聯網支撐的醫療平臺無形中打造著“超級醫院”,將有限的醫生資源放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丁香診所”,還是烏鎮互聯網醫院,都開始走到“線下”,與傳統醫療機構開展多形式合作。從提供在線預約、掛號,到更深入地參與醫療本身,醫療創新企業從醫療服務外圍走向醫院“墻內”,這能否成為該行業的變現點、突圍之路,令人期待。
如今看這些醫療新創公司,創業者無不例外都有自己或目睹別人“就醫難”的經歷,希望對現有醫療模式有所改變。如同“大姨嗎”創始人柴可所言,夢想還在,還有無數個瘋狂和勇敢的“春雨”,為他人的健康而努力。張銳的離開,不會成為改變的休止符。(記者 唐聞佳)
相關文章
- [行業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布04-03
- [行業新聞]集采藥大降價 咋能降價不降...01-03
- [行業新聞]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12-20
- [行業新聞]九地試點設立外商獨資醫院12-01
- [行業新聞]衛健委:推行醫院檢查結果互...11-29
- [行業新聞]京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82....08-24
- [行業新聞]中疾控: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11-26
- [行業新聞]北京發布重點場所AED電子...11-23
最新文章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