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人學養生總找不到方向

陰陽是我們必懂的一個理。陰陽貫穿著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這個東西看著最玄,實際上,等你真正體會了,你也就慢慢悟到了,其實很簡單。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看明白了吧,治病必求于陰陽。其實中醫看病,不是看病,而是調理你身體的陰陽平衡。
看中醫,很多大夫會說陰虛、陽虛之類的話。那什么是陰虛?什么是陽虛?什么是陰陽兩虛?其實,打個很簡單的比方你就明白了,我們家里會在火上燒水是吧?這個灶臺就相當于我們的身體,水代表陰,火代表陽,陰虛了,就是水快燒干了;陽虛就是火不夠旺;陰陽兩虛,就是水也快干了,火也快滅了,其實就這樣簡單。
那我們延展一下,為什么胖人多陽虛,而瘦人多陰虛。胖人,身體多肉,肉是什么組成的?血組成的,血是哪來的,食物變現來的,所以,胖子多能吃,變現的血就是我們身體里的陰。陰如果過多,沒有氣來摧動它,它就不會運化,人就會變胖,變懶。就像水,如果不給它加熱,它就不會變成氣。所以,中醫認為“動則生陽”。正常情況下,如果胖子多活動,把身體里的陽氣調動起來,身體里多余的陰就會排除掉;同樣,瘦人多陰虛也是一個道理,很多瘦人你摸他,身體都比較熱,而身體內的肉少必然是血不足,這種人,多半是腸胃有問題,食物變現不了血,而造成陰虧。當然,還有一種人就是又瘦小,又手腳冰涼,這就是陰陽兩虛了。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先天就屬胖型,有些屬瘦型,而且每個人的子午流注也不同,每個人的臟器都會有強有弱之分,因此,每個人要結合自己的特質去調理,而不能人云亦云,全國人民一個方,都吃“XX膏”去,那肯定要出事的。
記住,養生就是通經絡,調陰陽。而這個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而是要伴隨我們終身,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今天,也許你要調陽,明天你就可能要調陰。學習要會舉一反三,千萬不能認死理。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本站]說說過敏那點事03-27
- [本站]從春眠不覺曉這首詩說起03-20
- [本站]說說抑郁癥那點事03-13
- [本站]東北.糖尿病高發.滑雪03-06
- [本站]AI讓醫療平權正變為現實02-27
- [本站]急性胃痛剛好又出現體位性眩...02-20
- [本站]春節夜急性胃痛用Deeps...02-1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