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專家出馬點評張悟本現象

?
明安香: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傳播學研究室主任
?
■能否建立“健康傳播基金”
?
“張悟本現象”的出現,不能說媒體一點責任都沒有,但我覺得板子也不能全打在媒體身上。其中深層次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
首先,是老百姓有迫切去病防病的需求。我在美國考察時看到,當地的大醫院里沒有什么病人,可你看我們的醫院,看病就像趕集一樣,為什么?說明中國人的身體素質還是不行。而且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也是原因之一。若患上一個重病,可能就會家破人亡。所以人們希望找到成本低廉、簡單可行、立竿見影的養生防病方法。
?
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健康長壽的需求也是理所當然的。中國人有食療養生的傳統,這是我們祖先的智慧,西方媒體上有介紹一些飲食烹調的內容,偶爾講保健知識,很少像中國這樣談養生。現在,人們的閑暇時間也多了,有更多的精力來養生,這也為一些歪門邪道的養生提供了某種可能性。
?
最后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科學普及仍然不夠,拿我本人來說,對這方面的了解就很少,這并不是我個人的原因。我們那代人受的教育都是“小車不倒只管推”,雖然也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但是為了小車不倒,本錢就不顧了。可以說過去幾十年內我們沒有考慮過個人的健康問題,甚至有病都不去治。過去媒體上也不介紹健康養生的事,我們這一代人健康養生科學知識確實很匱乏。
?
作為媒體應該怎么做好健康養生知識的傳播?首先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這里面的科學性,不能只有單一的標準,有西方的科學標準,同時也應該有中醫的科學標準,畢竟中醫是經過上千年實踐檢驗的。
?
其次是權威性。關于養生、保健的一些重頭文章,一定要請專家寫,而且必須得署上專家的工作單位、職稱,這樣才可信,出了問題才能追究。
?
第三對養生、保健知識的介紹應該是全面、科學的,像張悟本那樣單打一,治什么病都是綠豆、茄子、蘿卜,肯定是不可靠的。
?
最后是實用性和可靠性。我們介紹的這些養生、保健知識,要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不能光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視、閱讀率。現在有些媒體尤其是電視臺評價節目就看收視率,收視率高的就上,收視率低的就淘汰。
?
另外我建議成立一個健康傳播基金,我們的好專家,除了沒有時間或者不愿意上媒體外,也確實沒有專項資金鼓勵他們去講。我們民間有很多有實力的企業,能不能向他們募集一些資金,然后通過專業委員會推薦專家,讓他們給老百姓講正宗的營養、養生知識,那樣張悟本、李悟本就沒有市場了。
?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